上周说好的孙绍振文学教授的讲座我如约来了。
能有走进大学校园听讲座的机会,而且还是师范大学最牛的教授,讲的课题还和文学有关,从事作文教学工作的我来说岂有缺席的道理。
得益于作文组招聘认识的研究生,她们提供了资讯以及入场前的占位,要知道孙教授的课常常一座难求。
晚上六点半到达文科楼的101阶梯教室,到场的学生已经在座位上安安静静的等待着。临近七点,安静的现场才被打破,一位老者走进讲堂,随之掌声响起。无需剧烈,恰倒好处就好。
老者坐定,无需来一个开场的前奏,在电脑上插上U盘,打开文档,马上进入课程。
今天讲的是散文。
82岁的教授在百人的讲台上依旧精神矍铄,口齿清晰。在这样的年龄还能向莘莘学子讲授自己一生的智慧,纯属难得。
今天的收获不仅是老先生的精神还有他与众不同的见解。
比如说今天的散文课题。
在西方的文学史没有散文这个条目。中国从民国开始所出现的美文既定义为今天的散文。
中学语文散文占了70%以上,同时它也是写作爱好者最常用的文体。
因为它的自由。
但真正好的散文是什么?
中国文学的传统向来是:文载道,诗言志。
文是把米煮成饭,形质不变;
诗是把米酿成酒,形质具变。
形质具变,不仅仅是对于诗的。
也是散文的,只要有抒情的,就有这种现象。
原来,带审美色彩的散文要融入艺术、情感与抒情等更多的元素。
通过教授对几位名家关于三峡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不同角度下文学创造中的三峡。
它不是具体逼真的景观描写,在教授看来这属于狗屁文章。
只有那些真正融入作者情感的文章,才不会变成有关三峡的说明文。
在革命家的情怀里;在南帆对三峡之美的解构中;在楼肇明的丑石视角上;在余秋雨的文化三峡历史借用中。不再是千人一面的三峡风光好,给我们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意境。
写好文章,不要跟着景物转,要跟着自己转。
写作,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感情,并让它与自己形质具变。
不要在别人的眼中看世界。
因为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不同。
就像生活在福州的你,看惯了福州的山,更能领略平原的美。旅行不是去别人待腻的地方,而是你眼中美的发现。
两个小时的课程,教授讲得兴起,我们听得尽致,这时间也就溜得特别的快。
结束的时候,教授布置了一项作业。就郁达夫《我和秋天撞了一个跟头》写一篇分析文章,写得好的前三名将获得他签名版的《经典小说解读》。
教授还幽默的补上一句,最后一名也能获得一本,作为安慰奖送出。
看着大家有怀疑的目光。
教授急着强调道:此言一出,驷马难追,一言为定!
教授的可爱,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