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 鼎元·思想日记·微教育
今日体证“空”的部分涵义。老子讲虚空、无为,佛家讲“空性”,孔子讲“君子不器”,即是无形,能容乃大。宇宙是空,无所不容,不分善恶,黑白,美丑。《大易》有言,夫易,广矣大矣。易是象,要多大有多大。
空性并不是真的没有,而是没有分别,无所不包,有无限的可能。如同房间中的一支笔,人看到它认为它是笔,如果狗看到了,会认为是什么?如果蚂蚁看到了,又认为它是什么?相信他们看到的肯定都不一样。如果没有了观察者,笔到底是什么?它还是它自己。再进一步说,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笔是一样的吗?肯定都不一样,如同我们说“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所有物本质上都是空性,它还是它,它又无所不是。它的呈现状态只是观察者认知中的定义,这个认知定义对我们产生了意义,也产生焦虑和烦恼,更会产生内在的愉悦。体证到这个空性,那些生活中的现象如烦恼、不爱学习的孩子、破裂的亲情,它们的样子哪个不是我们自己的定义呈现?想通于此,是否可以让我们从烦恼焦虑中走出来呢?
面对笔,我们事实上又是被迫看到一支笔,“被迫”是因为内心有个认知观念。透过笔,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真相——空性。转念间,笔的意义就可以改变。看烦恼亦是如此,一念成佛,境随心转。所以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认知观念,那就要从被迫认知变为主动选择认知。人生是一种选择,就如同《易经》的卦,其中某一爻,它呈现的吉凶是一事实吗?非也,而是选择决定的。如乾卦初爻“潜龙勿用”,是规劝在此时宜潜修自己,不要轻易表现自己,如此才能吉祥。我们看到的事物不只是一种角度,“卦者,挂也”,挂起来看清楚再选择,所以事情无所谓对错,选择什么承受怎样的果,天理即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在事上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潜龙修行也是自强不息,只是未外现,果上则宜随缘。
由此想到一种修行方法,即临摹圣贤之心,圣贤之心即是他们看待事物的认知,也就能让自己站在更高的维度认识事物,赋予它意义。生命的意义,本来并无意义,而是我们每个人赋予她的意义。比如稻盛先生就说人生的意义是, 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比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的灵魂更高尚一些。当年阳明先生遭受大难,发配到龙场绝境,如何能走出困境?他想到的是:圣人处此,更思何道?孔子在此,他会怎么办呢?如此心上证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吾性也是空性,也是仁,也是良知,它无所不包,无分别,无好坏之分,即可以此重新定义所遇之事,“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从而遇到难事、烦恼,忧愁、焦虑,以空性重新定义,安顿当下的心,即能更好应对未知的变化。
“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一时明白起来”(阳明先生)。未看花时,花并非不存在,而只是“寂”的状态,于我没有体验意义,因为我的意识参与,花对我成了“显”的状态,才使它对主体我有了意义,这是一种主体生命的体验,也可谓生命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