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时间线剪乱,让国内很多观众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懵了一逼。总体上,剪得也不算混乱,非线性叙事和画面风格都有点昆汀塔伦蒂诺的意思,声画分离和镜头运用又有点杨德昌的意思,看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不知道这两部完全不同风格的影片怎么会被我联系到了一起。叙事线,非线性叙事是一大特点,大块的时间线剪辑没有问题,但那些零碎的插叙感觉并不十分妥当,有些干扰观众注意力,以及造成一定的理解误差,感觉有些得不偿失。
网上很多影评已经对什么是罗曼蒂克,什么是消亡,以及每个人物的意义、内核甚至背后的身份、原型等都作了解释和猜测,我也不多赘述。反正这已经是一部去年的电影了,网上都能免费看了,影评也差不多早都写透了。这里我就谈两点,镜头和选角。
镜头是表达一种意义和意图,电影理论都会这么讲,包括我们读一些作家的作品,总是会解读作者这种写法的用意,这种隐喻的暗指,以及这样那样的中心思想。其实作者也好,导演也好,未必会按照理论来,导演和作者都有自己的偏好,但一个优秀的导演,再怎么乱来,肯定也是有迹可寻的,肯定是能够用这些手法恰当好处地表现他要表现的东西的。这部电影,如果说在叙事手法上导演是前卫的,那么在镜头运用上,导演还是相对传统和保守的。
传统保守并不意味着无聊,相反,我觉得镜头运用是本片出彩的地方。从一开片就被镜头吸引, 一个固定长镜头,车子缓缓从镜头左边开到右边三分之二处。这是时间线的中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然这只是放了一个引子,只有两个镜头,一个车外,一个车内。全部过程在电影的中段,这场戏相当有张力。
片中很多人物对话都用到了对切镜头, 现在对切镜头越来越不流行,两人镜头反而用得更多。但导演在这里用到很多对切和特写,甚至是快速的对切,人物太多,很多人物全靠这样勉强立起来。只能说在人物塑造上面差点意思,没有直入人心的人物,即便是主线核心陆先生的妹夫,也很弱。
在很多对切镜头中,对男性的镜头大多是仰视的,哪怕是吴小姐跟老公在谈论要不要去云南的事时也是,对女性的镜头大多是俯视的,但是最后小六在收容所被陆先生找到的时候,她站起来,给了一个仰视镜头。镜头语言代表情绪,也算是一个时代特征吧。
另外,有一组吃饭与啪啪的高速剪辑也是意味深长。食欲和性欲是人类的基础欲望,这组镜头交代了两个人之间的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关系。表面上看,小六被囚禁当成性奴,但着和服,同桌吃饭,似乎她又被寄托着另外一些情感。这也是为后来渡部没下去手杀她作了一番铺垫。虽然当时闪回至渡部当时在押送小六路上强奸她后,他在处理司机和赵明星的尸体,小六有机会开枪杀他,而没有杀。但我想,这并非主因。主因是在那一块手帕,那块饭桌上他帮小六从地上捡起的那块手帕,强奸后小六递给他用,他用来擦车座上的血迹。
还有,电影多处声画分离,有种杨德昌的意思。片头一开始就是一大段的上海话,类似旁白,其实也是声画分立,讲话的人是渡部。后面也有很多声音先进,画面后跟上的情况,我觉得画面进得太慢,显得有些怪。
关于选角,感觉每个选角都很好,尤其是黑帮的选角,葛大爷也好,倪大红也好,都挺和善。这不是一种故作温柔的和善,以显示黑帮老大的城府。葛大爷演什么都精准,这里的黑帮老大,都说原型是杜月笙,看面相,还真跟原型有点像。不过导演什么都没说,原型不原型也是大家臆测而已。如果真是杜月笙,葛优演得不会这么柔。黑帮部分,感觉也有致敬昆汀的意思,小弟带着中国式无厘头,大哥粗中有细,“谁说出去我骂谁”也是经典。日本间谍上海妹夫渡部先生又像是在致敬《无耻混蛋》中的纳粹军官。
各个人物感觉都已经到位了,但总觉得没有完全立起来,不够挺拔,不是那种钉子钉进你心里的感觉。形象总体还是偏弱,感觉这跟导演的手法有关系,选角已经很好了,演得也到位。虽然很多著名演员,倒也没有哦这是韩庚啊,哦这是阿娇啊,哦这是闫妮啊这种特别出戏的感觉。但就是散,枝节太多,气没聚到一块儿。很多枝节看似气节满满,后来都废了。
总之这是一部有追求的影片,艺术性不错,画面也很美,音乐嘛,也美,但我觉得效果未必都好,文学性上,不光是手法的因素,核心人物也没有整好,有种色彩泼在画布上,意境没完全拎出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