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听呀,让我来,唱一段秦淮景呀……”
这是我在看完《金陵十三钗》以后印象最深刻的歌。每次听到,就想到银幕上那群穿着旗袍的风尘女子,袅娜着腰肢款款前行的场景。
公祭日以后,正好看到《四十九日祭》,正好新年第一篇我就顺理成章地看了这一本。
忘了之前写《金陵十三钗》的那一本叫什么,印象里好像不是这一本,没有这么长,内心戏也没有这么多。《四十九日祭》好像是剧本,每一集都分成不同的内外景来写。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都有具体的表述,像是在看电视剧。这样的好处是特别有画面感,只是过于烦琐,以我的阅读速度,都看了一个多星期。
看完以后,满心都是“当年史实为什么这么残忍”“这些日军当年这种非人性的行为大概已经去个性化了”等等,没有民族仇恨感简直是不可能的,好几天都是哭着睡着,还梦见自己的学生跳楼,感觉看久了都要抑郁,又好看得不能不看。
书中有几个地方是亮点。
一是玉墨。玉墨隐藏自己的身份,努力做人外室,赎身、远遁,自己坚信能厮守一生的男人却在知道真相以后在心里将她弃之敝履。她放弃了逃难的船票,孤身回到二人公寓,那一段环境描写特别的好,凄清得让人心动。
二是红绫。这个多年来玉墨的死对头,在最后关头,众女子都不愿意去送死的时候,却站在了玉墨身边。“跟你斗了半辈子,现在我来巴结你,你不嫌弃吧?”
她打架,骂街,跟任何人都不曾饶了谁,但是在面对咳嗽的英格曼神父的时候,会热情地去给他拍背,说自己外公肺痨走得早,伺候神父一场,就当伺候爷爷了。这一幕看得人真是泪目。
在玉墨深陷慰安所,一心求死的时候,又是红绫给了她生的希望。红绫说,这群人中就属你记性好,戏词歌文都是你记,你死了,就没人记得我们了,就没人记得这些罪行了,所以,要活下去。玉墨终其一生,哪怕被毁容、被凌辱,都活了下来,终于站在了指证罪人的法庭上。
三是喃呢。《金陵十三钗》里,妓女们是心甘情愿地去替下女学生,放她们一条生路。但是在这本书里,大家在救下准备跳楼的女学生以后,还是反悔了的,喃呢是其中抗争最激烈的一个。哪怕到后来,逃命无门,她也宁愿一头碰死在地道的镐头上,也不愿去救人为先。这是一个很剧烈的冲突,又太符合人之常情。蝼蚁尚且贪生,她凭什么要为了萍水相逢的女学生去死,自己的命再贱就不是命?以命换命,这场交易到底值不值得,是喃呢之死带给读者的深深思考。
四是英格曼神父。这个一生虔诚的传道者,面对侵略的日军也试图包庇和感化的善良人,在女学生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却能想出“狸猫换太子”的方法,甚至不惜在妓女们不答应的时候,准备将她们当场赶出教堂做威胁——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在他的内心里,众生是不平等的,妓女们通过这样自我牺牲,才能“洗清”自己。
英格曼神父的理论很正义,认为危险当头,成年人总是要护着孩子的。他的确舍出了自己的命,保护女学生们到最后一刻。而玉墨等烟花女子,其实想法更简单:“如果当初,自己是个孩子的时候,遇到劫难能有人出来挡上一挡,那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玉墨,当年她14岁,还是个教会学校女学生,还没有被卖掉的时候,如果出现个保护者,会怎样?红绫、豆蔻、喃呢、春水,谁是自愿入烟花道的?也许就是这种对自我的怜惜,才能让她们把感情投射到女学生身上,毅然往黄泉路上走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