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我读高三。有一部翻盖手机,一个月30M的流量,只有周末才可以偷偷上上网,也就是逛逛QQ空间和QQ家园,写写日志,种种花。娱乐基本都从电视上了解,那时,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湖南卫视每周六的《天天向上》,和周日的《快乐大本营》。
我记得很清,有一期《天天向上》请了几个赛车手,请他们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我站在电视机跟前,看得很认真,恨不得整个人钻进去。我那贫瘠的脑袋实在想象不出,这些人是怎样穿上赛车服,在赛道上飞驰,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万众瞩目的时刻,在一年到头也发生不了什么大新闻的小县城里,我没有体会过。但仅仅是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就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十分向往外面的世界。
一个月回一次家,作业一做完我就看电视。爸妈总问我为啥那么爱看电视,说别人家的孩子,几年没看过电视了。他们不明白,电视是我全部的精神食粮,它给我架起了一座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
(后话:上大学后,有了智能手机,电视早已被我冷落。每年春晚,爸妈们还会守在电视机前,他们叫我去一起看,陪着看了几分钟,看着天上的人卖力的演出,内心再无半点涟漪。远没有高中时看电视的那股痴迷劲了。)
我甚至还没有坐过火车。是的,你没听错,18岁的我还没坐过火车。
除了看电视,我还喜欢去书店。看《花火》《哲思》等书籍,我也给《哲思》投过稿,赞扬我的语文老师,我形容她是一个丁香花般美丽的女人。这篇饱含我热情与希望的稿子并未能入选。看《花火》则能满足自己的小女儿情情爱爱心思,哪个少女不怀春。然而,恋爱对于正值青春懵懂却要头悬梁锥刺股的高考生来说,绝对是洪水猛兽。谁要是沾染上了,是会万劫不复的。
看《读者》,看每一个小人物大人物他们的人生故事,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样子。看到了一篇介绍苏州大学的文章,美丽的校园风光让我心驰神往。又看到一篇介绍中南民族大学的文章,讲到学校里有来自各个少数名族的同学,让我感到新奇。当时甚至想考这两个学校,蜉蝣撼大树,匹夫不自量。后来确定了自己要去的城市是武汉,当时就在我的水杯上写了两个大字——武汉。学习累了、烦了的时候,就看着这两个大字,在脑海里想象自己在武大校园樱花树下奔跑的样子。
后来,我如愿去了武汉读书。但不是武大,是武大的分校,我安慰自己,没关系,好歹跟武大沾了边不是。我的高考成绩很尬尴,离二本差八分,意味着我只能上个三本。成绩出来那天,我还矫情的跑到街上一个人走着,学着电影里主人公的样子,我以为来往的人们会注意到我这个悲伤的人儿,一个高考失败的弃子。哦,没有人注意到我。溜达了半小时后外面太冷,自己灰溜溜的回去了。
妈妈劝我复读,我不想吃那苦。执意报考了三本,5个志愿填的都是武汉的学校。我最终被自己的第一志愿录取了,代价是高昂的。每年一万三的学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后话:我那一届后,专业学费越来越贵,听说现在已经一万八了。)我那么任性,但现在让我重选一次的话,我大概会重新投个胎,彻底改写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坐上离家的大巴去武汉,大姨送我去的。两个人带了三包行李,当时还以数字为题写了一首藏头诗,如今已忘了内容。刚到武汉的第一晚,一向睡眠质量很好的我失眠了。表姐家离飞机场不远,飞机一架接一架在头顶上飞过,我瞪着眼睛,大脑兴奋的运转,如果不是深夜,如果不是在表姐家里,我真想大喊一句:“嘿,你们知道吗?我就要迎来自己的新生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和姐夫送我去学校,第一次坐武汉的地铁。那时候武汉刚通地铁没两年,我好奇的看着地铁里的一切,来往的人们,努力将兴奋藏在心底。到了武昌火车站,我看到学校里派来接新生的牌子,翘首以待想象中帅气的会帮自己拿行李的学长。然而,没有帅气,只有学长。感谢善良的学长帮我拿了行李!
乘着学校的大巴,左拐右拐,终于在午饭时分拐到了学校。第一顿饭,爸爸带我吃的自助餐,我也记得很清楚。很少在外面吃饭,对于外面的食物,我总是格外向往。(后话:如今我基本都自己做饭了,不得不说,人的变化真得很大。)
爸爸带我去学校后街给我买手机,那时候我们有张可以刷门禁的一卡通,特制的卡槽才可以装进去。我的第一个智能手机——中兴,五六百的样子,用了一年多。初到城市的我,兴奋持续了大半年的样子吧。后来就开始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干嘛。按部就班的上课,考试,等待毕业,毕业之后做什么呢?周末没事的时候,我会出去做兼职,发传单、扮人偶、做酒店服务员,一天60元到80元,能给自己买双便宜的鞋子。大三的时候,表姐建议我考研,于是就随大流准备考研。又是差几分,没过国家线。
决定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总是差一口气。这次我依然没有选择二战,我选择工作挣钱。我急需要钱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武汉找工作找了一个多月,骗子没少遇到。实习时也遇上一个奇葩老板,方案写得没让他满意,杯子摔在地上,耳光差点落在我身上。我哪受得了这个气,公司又没啥发展前景,二话不说辞职了,留我也不干!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决定去上海。此前,我从没有想过去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在我的想象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上海,不是我这种浑身乡土气的人待得下去的。转念又一想,人生几十年,没去过一线城市闯荡也太不完整了吧。趁着年轻,老了还能给自己留个回忆。
背着个行李,我就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当时姐姐姐夫送我时,说上海不宜居,她一个朋友很拼很苦也没能买下房子,不过我还小,可以去见识见识,想回来再回来。有钱的话,在哪都能过得很滋润。
我非双一流毕业,也没有漂亮的实习经验。找工作时极度自卑,只要有公司肯要我,我不太讨厌那个行业的话,我就去。大概找了大半个月,我去了一家做SEO(搜索引擎优化)的公司,也没做太久。后面起伏跌宕,不展开细说。
初到上海,和闺蜜合租的一间毛坯房,生活条件有点恶劣。我在那个没有窗帘,床垫凹陷,没有衣柜的房间住了大半年。窗外的绿树和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还能带给我阵阵感动。我躺在床上,没有觉得委屈。
换了4次房子,现在住的地方虽然小了点,但被我布置的很温馨。朋友们看了也都说喜欢。我花了近一个月工资报了尤克里里学习班,跟着老师学了三个月,他带我入门。现在我又有了一样除了读书外,可以打发时间,陶冶情操的事情,这感觉很棒!
从2018年5月底到上海,现在是2020年12月初,转眼间我都待了两年半了。那个在我眼里“吃人”的上海,我在这里待了两年半。没能进入大型公司,工作没有太大压力,也没有什么长进。也知道自己没有留在这里的希望,到了我要离开的时候了。
这两年我读了不少书,没有二三十本也有十几本了。工作方面的、情感方面的,最多的还是散文。迷茫的时候就读书,总有一句话点醒我。也感谢这些书,我渐渐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该朝什么方向走。
2020年这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让我们深深明白健康有多么重要,挣钱也很重要啊!感谢上帝,我和我的家人朋友都还平安。接一下这一年,请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