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我们大半是在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的时候,才需要追问人生的意义来驱散这些负面的情绪。实用主义认为只要我们能找到一个人生意义,就可以消灭上述负面情绪,但实用主义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还是那个致命的缺陷,无法自证清白,否则就是独断论,不说,又会陷入虚无。那么人生意义无解之后到底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大概的浏览几本哲学书籍、心理学书籍和社会学书籍后,我觉得初步可以这么理解。
假设你去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想成为哲学家的话,就得死磕,严格按照哲学那一套思辨程序,寻根究底,死磕到底,在古代常常要与世界为敌,在孤独中死去,很多哲学家都是死后才被后世翻出来记入史册。而且基本上哲学家都是怪人,需要异于常人的精力支撑~牛顿笛卡尔等科学派数学家相对除外,常常因经年累月思考问题导致精神错乱。
可是很显然,我们大部分都不准备成为哲学家,只是想通过怎么学科去解决自身的问题。
那么就要考虑问题的本身起因是什么,我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的其实无非是面向四个对象
第一个对象是世界客观的物体,确实自然界上有太多未被探索的事物,由此产生的悲观,失望,恐惧等种种情绪,但这个更是一个科学问题,实在有困扰,辩证唯物主义足够解决问题了。
第二个对象是自己,也就是克服自己的心魔。你可能问,内心的问题大多由于外界的事或者人导致。但我理解,一方面,其实也有一些问题是纯属是庸人自扰,也许起源于外物但实际上都是自己虚构和想象的。另一方面,对内对外其实是有两个处理标准的。
哲学思辨的特性最终是追究终极价值和真理,无数流派按照其逻辑推理,最终总会陷入难以自圆其说,但这是严格的思辨思路,其实就连上述这段话本身也是独断论,说了半天,难道两千年来无数哲学家的理论都应该视为无物吗?其实我们应该追求的就是自圆其说,从尼采到萨特到加缪到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只要在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思辨方式上自圆其说,自己说服自己即可。这个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在相信这些哲学流派理论的基础上去自圆其说,一方面,我们有说服自己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不应彻底怀疑一切而要相信自己相信的。比如我相信,要相信人的意志的力量,认可世界的荒谬,自由选择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生意义,在死亡来临之前,为之奋斗。在这里,合理性尤为重要,反复在所难免。这个过程中,哲学和心理学都有用武之地,只不过哲学家是通过辩论思辨的方式去说服你自圆其说,而心理学家则不和你讲道理,通过倾听交谈的方式去抚慰你的情绪,所以你要在内心里是一个哲学家,在某些时候也是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第三个对象是特定的理性人。哲学流派其实一直是在流派传承和各派对抗中得到逐渐完善。对待理性人,自圆其说不再适用,而应该以理服人,以权压人,以情感人,最终目的是说服他人,让人信服,克服理性人造成的困扰。
第四个对象是社会不特定的人。社会中大部分人在自己工作领域有一定的理性,在其他大部分领域很容易进入盲从的境地。这就要结合之前学习的社会学中的乌合之众理论。在此哲学的方法退居三舍,不需要严格的逻辑,本来哲学就是怀疑一切,你以此为基础想去说服同样怀疑一切的社会群体吗?领袖的三个技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断言,重复和传染。不需要严格的逻辑,一切方法都是为了实现内心的确立的人生意义而展开。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内心确认的正当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