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语文”之观评课篇:陶醉于浓郁的花香之中——从语感教学方式来观评课

图片发自简书App

            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原青


  语感是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感悟。语感教学则是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语感教学原则是指语感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它是架通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座桥梁。

综合这四节课来看,大部分老师都注意使用了语感教学方式。有《狱中书简》的学生自由读书环节及通过朗读欣赏美景,也有孔凡河老师《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中“花香初嗅”环节中读出的嘲讽语气的引导等等。

实际上语感教学中的体验,指学生对言语作品超越于一般体验,认识之上的一种独特的深切感悟。体验不同于经验,经验是沉睡的,积淀的,过去的,是相对静态的普遍认同;而体验是苏醒的,流动的,即时的,动态的。因此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言语作品相一致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使学生在心灵完全开放的状态下,调动经验图式,通过体验来把握课文。

而在这四节课中,有的老师就未能注意到这一点。例如《端午的鸭蛋》一课,张老师以其优美的嗓音进行了配乐朗读,但在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并未积极的进入状态,调动自己的经验图式,通过体验来把握课文,反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把鸭蛋说成鸡蛋,完全未能进入课文,原因就在于老师未能创设与言语一致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完全开放心灵,就急躁的用孔雀开屏式的方式力图生拉硬拽的把学生拽进文本,过于急功近利的处理方式让课堂大打折扣。

要知道言语作品是作家生命体验的凝结,解读这些富含生命体验的言语作品,不能靠技术,技巧,只能靠读者的体验。因为只有生命才能唤醒生命,任何袖手旁观式的条分缕析都不能获得生命的真谛。

体验,作为学生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是联通学生与作品两个生命的心灵之桥。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言语作品进行深入体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消解权威魅力,为学生体验排除心理障碍。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不是阅读的终极裁决者,而是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人”。如教授《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百合心语”环节就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的对话,互相质疑,让思维在碰撞中溅出真理的火花。

2. 寻找丢失的自我,唤起学生主动体验的热情。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明晰的认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都有其独特的前理解。“我”对言语作品的体验也许是不完整的,不深刻的,但却是“我”心灵之水的自然流溢,是浸润了“我”的生命情致的。言语作品因“我”的体验再添一分隽永,一分魅力。

3. 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体验感。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受器官和思维器官,通过创设生活现实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扮演体味情境等营造一种其境其质与言语作品相同或相似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目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境,心游四方。这样的情境会使学生超越时空,摆脱当下境遇的束缚,享受生命体验的美丽与芬芳。

4. 给予时间和自由,让学生在言语世界中体验。

语感教学体验的过程性决定:让学生体验言语作品,不能急功近利,追求某种“达成度”,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言语作品,并能动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披文入情,涵泳体味,有理解吸收,有叩问商榷,有参与表达,既是阅读中的语感积淀,又是自己心意的充实,如果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不顾学生的体验进程,过快的介入分析做出结论,使体验在匆匆间开始,在仓促间收束,学生的情思无法深入,与言语作品的对话无法充分展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体验是一种华而不实,形式化的虚假体验。

总而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热情、真诚的姿态遨游于言语世界之中,努力调动学生自己的审美实力和诗意想象,使其融入每个言语世界之中,努力调动学生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和诗意想象力,使其深入每个言语作品之中。感受言语内在生命的每一丝灵动。最终达到与言语作品同化的至高境界。这样,学生面前的言语作品不再是点横撇捺的静止符号,而是映现出心灵的跃动,生命的智慧,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光华。于是,如同“陶醉于浓郁的花香”中,在醇美的艺术享受中,学生的语感品质及灵魂境界次第走上一个个新台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