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囚鸟》,真的把自己囚住了。
人这一辈子,似乎所有的命运都掌握于自己股掌之间,然而,似乎又并不完全如此。冥冥中,总是摆脱不了一些东西的左右。
比如,总以为写作是自由的事,却一不小心选择参加写读后感赠书活动,于是规定的书目,规定的时间:即便自己忙得人仰马翻,即便读得一头雾水,即便对“黑色幽默”再无感,对美国历史再无头绪,对“基督在上的教谕”再无悟性,也只能在这样万籁俱寂之时与自己死磕,因为再不交稿,人家就把你拉黑了,而你偏又是个极在于信义的人,所以义无反顾,或说心甘情愿地被简书给"囚”住了。就如书中那只啭鸟,啼声再婉转,放入大自然后,依然会把别的鸟巢当成自己的鸟巢,去拉屎……
冯古内特果真是折腾人的,大概要完全读懂《囚鸟》,人真是不会太年轻,至少这颗心,应如此。
很久没有像读《囚鸟》那么累了,一本不厚的书,拿起放下,近十多天。读的时候,差点读得睡过去,却又不舍放下,读完又怅然若失,似懂非懂,却总是如鲠在喉。四顾茫然,再拿起书信手翻翻,仿佛前面这些文字、段落又鲜活起来,跳跃着,令人难以弃之,这是不是最冯古内特式的“黑色幽默”?
在不知所云,不知如何“云”之即,于断章式的记忆里,突然跳出去年读的一本书,书名——《繁花》。着实吓了自己一跳,却又欣然笑了,何等相似的心境,而这两书,又似乎有那么千丝万缕的异曲同工之妙!
读《囚鸟》行至最后三分之一(似乎已少于三分之一),才在懵懂间,是是而非地读出了那么点意思;读《繁花》是大概至少要读至近三分之一,才咂摸出点味道,读完,百感交集。
《囚鸟》似乎是主人公于一堆支离破碎的记忆里,在他语无伦次的斜述中拽出两条线,一条正叙,一条倒叙,来织就美国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历史发展图卷;
而《繁花》亦似冬日暖阳下,上海弄堂口孵着太阳在结绒线衫的张家姆妈,似是漫不经心,还嘴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扯着东家长西家短,手里却丝毫不含糊,经纬分明,亦是一正一倒两条线,铺排出一幅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上海市井文化的画面。
一个“瓦尔特”,一个"沪生",一中一西,两个看似浑身不搭界,却似乎总是有着千思万缕的牵连:茫然的,颓废的,不甘的,情不知所起的……等等,等等……
然而两书又是如此相异:
《囚鸟》在隐晦中直白,书在手,封面上,一目然告诉你,这"鸟"飞得再高,也是被“囚”的,洪流如此,无法逆转!
《繁花》在直白中隐逸,时代越来越好,只是“花”虽“繁”,终落尽!几许惆怅,一点无奈!
嘿嘿,这番七扯八扯间,似乎这两书的内涵渐次明白起来了呢!可欲再作细写,却又无从落笔了,彼时读得似似而非,毕竟肤浅,即便《囚鸟》刚刚看完,脑中也只剩下只言片语的残片,好吧,那么择日再细读,再来续写这半篇读后感……
何况,看,千字已满,已达标准,那么就交稿吧,还能补睡个两小时,这等嘎然而止,是不是也算是仿效一把冯(古内特)氏幽默呢,且勿论,先睡了,安!
365天百字文 #20170810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