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处于农耕时代里的大部分古人,日常生活中的第一选择,应该是选择去耕作,选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是,总有一部分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缝隙中多选择了一件事,那就是读书。这些人就日出而作,日落后再读书,这就把作息睡觉的时间,给挤占了一部份出来。那么,这样的读书就产生了脆弱性。这个脆弱性就是身体的健康问题。
本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比较符合动物的本性。符合动物本性的身体就是会比较健康的。晚上要读书,一天劳作后休息时间少了,那么长年累月就是很自然地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了。
当然,这还是大部分的,是一种兼职的读书。
而有一些人,慢慢地在发展,成了白天也不干活了,就是一整天在读书。那就是日出读书,日落也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丈人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在古代,人们是知道读书的这种脆弱性存在的,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一些人,一头扎进书里面去呢。
因为,往往就是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的读书人,一旦读书过某个通道之后,就可以成为吃肉的人,就可以成为拥有黄金屋的人,就可以拥抱着颜如玉的人。读书能够有了这样的结果,就可以用来对抗的读书脆弱性的存在。
在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里,不管来自于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价值取向,并没有把读书提取出来,作为高于其他价值的行动。因为作为统治者来说。如果人人都想着去读书,那还有谁去耕田劳作呢?
可见读书的脆弱性,不只是存在个人,也存在于社会。
中国古代人们的所谓“读书”,是一种狭义的“读书”,是另一个维度上的“耕作”,因为他们读的书,或是通过所读的书,目的从某个通道进入到农耕劳作的管理层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