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读书的脆弱性(二

长期处于农耕时代里的大部分古人,日常生活中的第一选择,应该是选择去耕作,选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是,总有一部分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缝隙中多选择了一件事,那就是读书。这些人就日出而作,日落后再读书,这就把作息睡觉的时间,给挤占了一部份出来。那么,这样的读书就产生了脆弱性。这个脆弱性就是身体的健康问题。

本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比较符合动物的本性。符合动物本性的身体就是会比较健康的。晚上要读书,一天劳作后休息时间少了,那么长年累月就是很自然地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了。

当然,这还是大部分的,是一种兼职的读书。

而有一些人,慢慢地在发展,成了白天也不干活了,就是一整天在读书。那就是日出读书,日落也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丈人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在古代,人们是知道读书的这种脆弱性存在的,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一些人,一头扎进书里面去呢。

因为,往往就是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的读书人,一旦读书过某个通道之后,就可以成为吃肉的人,就可以成为拥有黄金屋的人,就可以拥抱着颜如玉的人。读书能够有了这样的结果,就可以用来对抗的读书脆弱性的存在。

在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里,不管来自于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价值取向,并没有把读书提取出来,作为高于其他价值的行动。因为作为统治者来说。如果人人都想着去读书,那还有谁去耕田劳作呢?

可见读书的脆弱性,不只是存在个人,也存在于社会。

中国古代人们的所谓“读书”,是一种狭义的“读书”,是另一个维度上的“耕作”,因为他们读的书,或是通过所读的书,目的从某个通道进入到农耕劳作的管理层面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