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者常常会用一个清晰的行动规则,如“练习1万小时成为专家”“21天养成好习惯”等来激发你的行动。不要相信“21天学会C语言”“3天学会弹钢琴”诸如此类。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能力只是“足够好”,一直在追求“非常好”,那就需要刻意练习,而追求极致正是时下热门的“工匠精神”。
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1万小时,重复十年,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得更深。
“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首先学会辨别杰出人物,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针对性的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最终建立心理表征,提高洞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艾利克森关于刻意练习的证据多是来自“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销售、管理等作用有限。怎样通过刻意练习成为一名卓越销售或卓越CEO,从哪里练起?怎么练?练什么?认知复杂性高与认知复杂性低的学习活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隐性知识的多少与比重。
隐性知识需要在情境中去寻。“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者最开始时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对于大多数人,很努力,却得不到希望的结果;很多事,有态度,却茫然于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这个社会大发展、信息大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通过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点迅速构建起有效的知识体系,更是摆在我们当代人面前一个绕不开的竞争技能。无论你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无论你是否有“天赋”,只要掌握刻意练习的方法,你的梦想都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