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当你感觉到痛苦,一定是方法错了

教育孩子,当你感觉到痛苦,一定是方法错了!我是《正面管教》的受益者,我打算把这套方法推广,希望能帮到更多在育儿上遇到困难的父母们。

很多人都觉得惩罚有用,确实是的,拿起来棍棒,孩子马上就得被迫服从了,立竿见影,但实际上从长远考虑,其有长期效果吗?我们小时候被打了那么多次,真改了吗?你现在打了孩子那么多次,逼孩子养成了哪个品质?《正面管教》告诫我们要当心惩罚造成的长期负面效果,每一个负面效果孩子都会现在或将来“回敬”我们。

惩罚造成的四个负面后果:

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对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每次孩子犯错,我们表现出生气,愤怒,惩罚孩子,好像在教育孩子,其实不过是为自己找遮丑布,孩子是我们的复印件,孩子的任何问题我们做父母都有责任,首先我觉得能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样才不会总是高高在上的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才能实施正面管教。我们应当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承担共同的责任,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

吃饭的时候孩子把饭米洒了出来。

“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把饭米洒出来啊?”不要批评,不要评判,向孩子提问方法。

“可以把碗移得靠自己近一些,还有嘴巴吃的时候靠近一点。”女儿马上给出了答案。

不要上纲上线,浪费粮食可耻,平时谈话间可以跟孩子谈谈。

不要强迫孩子吃下他不想吃的食物,但可以想办法引诱他尝试着吃,实在不愿意那就算了。平时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谈谈食物金字塔,我们需要哪些营养?谷物,蔬菜,水果,豆类,肉类,奶类分别给我们提供什么营养。如谷物是淀粉类,主要给我们提供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蔬菜水果,可以提供各种维生素,纤维素;肉类,奶类提供蛋白质……等等,讲得有趣一些,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天生热爱科学,我家两个孩子超级爱听《神奇校车》,听了里面的科学知识后知道得甚至比我还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德雷克斯“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父母不断的批评,打压,开始使孩子感到委屈,无所适从,进而无力感,最后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最后就只能破罐子破摔了,真成了父母批评打压的样子。就如我对我女儿写作业这件事上,就是犯了这个大错误。不好好写作业,我批评她,打击她,惩罚她,站在她的对立面,让她对自己写作业都失去了信心。自从那次歇斯底里哭泣后,我真诚给她道了歉,改变对她写作业的态度,让她选择什么时候写,超过十点,我不批评,建议性的暂停,让她想办法解决,她决定第二天早上六点起来继续写,那我也就支持她,最后还是没有完成,我说妈妈替你担心,怕老师会批评你,但我相信你能处理好的,让她尝试直接后果。接着下来,慢慢培养她的信心,偶尔早早完成了作业,就肯定她,鼓励她,目前感觉真的变得越来越好,昨晚不到八点就把作业写好了,主动性也变强了。前天,上完兴趣班,非得留在学校的升旗台把英语作业写完才回家。记住,得让她有自尊才能变得自律,而批评,打压,惩罚只能让孩子越发失去了自尊。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继续学习《正面管教》概括的孩子四个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认为只有得到你的关注时,他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他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他发号施令,他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他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自我放弃。

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归纳一下孩子是上面以哪一种的错误行为目的。寻求过度关注,那需要我们父母时刻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设置亲子共度时光培养亲子感情,让孩子有所归属;寻求权力,可以允许孩子做选择,像我孩子不肯改错题,就是在寻求权力,那允许他们出错,主动退出权力之争,只要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坚持和善的态度,保持正面管教的沟通办法,孩子很快就会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报复,自暴自弃,这就说明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父母真诚的道歉,学习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孩子共同成长,把每次犯错都当成一个学习的契机,理解,沟通,尊重,引导孩子做出他的选择。从简单的事情开始,让孩子慢慢重整他的信心,然后给他足够的激励和肯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想着短时间内,孩子就能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但只要你坚持,一定是有希望的。

不要严厉,不要娇纵,要正面管教

严厉是孩子犯错了,惩罚,责怪,咒骂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痛苦,误以为痛苦才能让孩子改正过来,实际严厉只能让孩子失去自尊,找不到归属感,价值感;严厉的反面是娇纵,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听命于孩子的,只要孩子开心,娇纵惯的孩子其实也是没有归属感的孩子,他需要父母不断的满足他,他误以为那样父母才爱他。所以无条件的爱很重要,不要得表现好才奖励,就如买玩具这件事情上,孩子看见别人有什么就想买什么,这是很正常的心理,需要父母好好的跟孩子沟通。

“妈妈,我要买那个玩具。”看见玩具就想买,天天盯着那学校门口的玩具店的玩具看。

“妈妈也是一样的,看见别的妈妈穿漂亮的衣服,我也想买,看见别人的房子那么漂亮,我也想要,看见别人家的爸爸经常都能在家,我也想爸爸不要去上班……妈妈想要的东西那么多,怎么办?”

“可是爸爸不去上班就没有钱了”孩子们都懂。

“那我们没有钱,怎么办?能去抢吗?”

“不行,警察会抓我们的。”

“所以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很多,只能慢慢实现了,你生日的时候妈妈可以让你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

这次生日特地带他去挑了一把他最喜欢的枪,他的满足感是爆棚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提前训练孩子很重要。

正面管教的方式,是和善而有边界,以无条件的爱做前提,凡事提前训练孩子,比如我们打算去博物馆,那在博物馆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提前跟孩子们讲好,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假如出现没有提前说好的情况,父母又可以利用智慧和善的解决。这让我想起我对孩子印象比较深刻的严厉惩罚,就是我没有给孩子进行前期的训练造成的结果。

那次带孩子去亲戚家,孩子觉得无聊就有些闹,表现出来很让人讨厌的样子,孩子指着亲戚的肚子笑着说,这肚子怎么这么大啊?好胖哦,我觉得丢人了,回家惩罚了孩子,打了几下小手,孩子委屈的哭着对我说:“妈妈,你不跟我说,我不知道啊,我以为他也跟我们爸爸一样,因为爸爸在家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跟爸爸玩的。”是啊,我这方面都没有提前训练过孩子,孩子只能表现出天性的好奇和平时的习惯。我真是觉得愧疚。下次,我说要带她去朋友家,她说她不想去,宁愿在家里玩游戏,看书,我尊重她的选择。

不要“赢了”孩子,要“赢得”孩子。

跟孩子对抗“赢了”孩子,那孩子就真“输了。那怎么样“赢得”孩子呢?每天的陪伴,我建议每个家庭父母每天都能设置一个亲子时光,陪孩子玩玩具,陪孩子读故事,陪孩子运动……,我最喜欢做的就是给孩子读故事,重新读读儿童故事,也在滋养着我的心灵,我读故事尽量有趣,搞怪,不讲道理,让孩子自己去悟,或者稍有提问。父母真心的陪伴,“赢得”孩子的爱并不难。

开门的时候,儿子跟我说:“妈妈,假如我们家门口有条狗,它一定要跟着你,怎么办?”我问为什么,他说就是有条狗,它很听话,你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要跟着你。我反问他,是不是觉得妈妈太好了,狗也喜欢我啊?他说是的。可见孩子心理是很认可妈妈的,连梦话都说:“妈妈,你说,我听你的。”起源应该是我陪他玩玩具,他说要给我拼一些玩具,他问我需要拼什么样的。

我不知道将来我的孩子能否取得世俗的“成功”,但是此刻我看到洋溢在孩子脸上的幸福感,和对各种知识有着好奇的追求即持续的学习力,足以!我是如此的平凡,但此刻的我并不缺幸福,感谢我的孩子们让我再次成长,感谢我的先生对我一直的支持,感谢樊登读书会给我打开的获取更多知识的大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