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公寓起火的话,你最先想到一起带出去的东西是什么?
如今每个人家中都会拥有很多物品,面对多类的选择往往让我们难以抉择,
忘记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或许当面临至关重要的情形时,
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最珍视的东西。
约书亚·贝克尔,一个典型的高富帅。
没有任何大学学位,18岁开始,就从最底层的销售做起,为了挣得更多的钱,他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终于,在28岁时,年薪到达7位数,掌管150家店铺。住豪宅,开名车,用奢侈品,还有一个漂亮老婆,感觉他已经拥有了一切想要的东西。
这故事听起来像一个励志的“American Dream”,一个当代的“盖茨比”。
他起初也以为:“富了,就会幸福。”但当所有的梦想成为现实后,他却发现事实上“幸福感好像并没增加。”他的生活非常糟糕,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妻子、儿子、母亲都在抱怨他,说他是家庭中的局外人。
貌似拥有一切的他,命运还是给了他沉重一击。那一年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母亲生病离世,妻子因为聚少离多提出离婚。这两件事情的发生,让他一下子意识到:“过于追求物质,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走在路上,他突然感到即使一个吹笛子的流浪汉,都比他要幸福。
直到11月的一天,他看到twitter上的一个视频。视频里的年轻人,宣布自己已经厌倦了每周上班70小时的工作,决定扔下一切,只保留51样必需品,一边打零工一边环游世界。
视频中的人说,“我在努力做一个极简主义者”。
什么是“极简主义”,他从来都没听说过,但就像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的稻草,约书亚想要做一些什么改变。
极简主义,也即“没有多余的摆设,将生活用品精简到最少”,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了解之后,他开始丢弃东西,一开始试着在30天里丢弃30个物件,但渐渐“丢上了瘾”,昂贵的衣服,多余的器皿...
那些用不着或不需要的东西,统统都捐献给慈善商店。
这时,他有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么多并不需要的东西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又非常深刻。
他说:“买东西只不过是因为别人买了,或者广告上说我‘应该买’,或者只是为了让别人羡慕,或者是为了让别人高看一眼,或者是害怕失去可能需要的东西。”
但在失去珍贵的情感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些理由如此虚荣而可笑。
看清楚这个问题后,约书亚才有底气和勇气开始后面的改变。他决定坚决实行“断舍离”,坚持过“极简主义”生活。
断,就是不购买不需要的东西;
舍,就是舍弃多余没用的东西;
离,就是脱离对物质的执念。
在8个月的时间里,他成功地舍弃了90%的物品,丢到最后,他生活里只剩288件物品。“留下来的每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之后,Josh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笑的更加自然,他说:“在不断精简的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这些年来,自己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我开始意识到,到底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我开始明白我老婆为什么离开,我明明给她买很多东西啊,她想要的一切。我明白了她走之前说的那句话,‘除了赚钱,你就是家里的局外人’。”
2010年的夏天来临的时候,他的所用物,从288件又精简到了243件。
他也放弃了7位数的工作,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精心做一顿美食,约朋友喝下午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但之前那几年,为了赚更多的钱,他的小说永远停留在开头。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
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
“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他再也不用担心还不起账单,还把欠下来的钱,都还上了;甚至,他还瘦了70斤,不用安眠药也能睡得很好。而他的生活意识也开始变得清晰,他学会审核每样东西是否真的需要。变得更加的快乐与自由。
20年的好友瑞恩看到了约书亚的变化,于是问他:“为什么你这么快乐?”
那时瑞恩刚从高管的位置上被辞退,约书亚花20分钟跟他解释了 Minimalism——极简主义,解释他如何因为突然的变故而不得不着手清理自己的生活。
瑞恩吃下了这个安利,于是速度的决定,跟随基友的步伐,在21天内过上极简生活。
在约书亚的帮助下,瑞恩花了八小时清空了壁橱,并把所有物品都打包放在盒子里。之后的3周,瑞恩每次只解开接下来一周所需要的东西。第一周,他仅仅将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有他的牙刷,实际用到的家具,一些餐具等。
一周后,他就已经基本不会在从盒子里取东西,当21天结束后,居然还有80%的物品留在箱子里。这些本该让他快乐的物品,即使不存在,对他的生活也没有半点影响。
那些未拿出的那部分,他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对于这种全新的生活,瑞恩似乎重新找到了激情,他说:“我竟然第一次感觉到了富有。”
极简主义就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它让你真正关注到自己的内心,而不被外界的喧嚣左右。
一天,约书亚看报时,看到了一个调查报告:美国家庭平均拥有超过30万件物品。还有报道称“当面临两份工作:一份工作时间长但工资高,另一份挣钱较少但拥有更多时间。但大多数调查者会选择第一份工作。”这让约书亚非常震惊:“大家低估了生活历练的货币价值,而痴迷于追逐金钱,认为物质能带来幸福。”
约书亚和瑞恩很幸运地醒过来,当了那“少数人”。所以他们创办网站The Minimalists(极简主义者),想要让更多人知道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切,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极简生活。
杂乱与充满负荷的生活,模糊了人们珍视的视线,物品的囤积,也是由于目标的不清晰造成的。有时候,买了十个杯子,但最常用的也许就只有那一个而已。
我们总是害怕失去那些我们可能需要的东西。
在这个网站里,有这样一段关于 Minimalism 的定义。
极简主义是通往自由的工具。
让你免于恐惧。
免于担忧。
免于压力。
免于自责。
免于沮丧。
免于围绕我们生活的消费文化的陷阱。
剔除生命中过剩的东西,专注于重要的东西。
从而找到快乐、满足和自由。
这个网站的创立,他们本来也不为盈利,所以也没有任何宣传,第一个月,网站只有52个人访问,很惨淡。
但是这种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慢慢将大众感染。很快就由50人增加到500人,后来到10000人,如今,他们已经拥有了400万粉丝。
甚至还有出版社找到他们,想要让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集结成册。
这恰好正中了约书亚的下怀——不是登上了什么人生巅峰,而是实现了自己一直想实现的一个小愿望,当个作家。
五年里,他们先后出版了4本畅销书。
从TED到《华尔街日报》,从《今日美国》到BBC、ABC和《纽约时报》。他们的极简生活方式,真真正正的改变了很多人。
例如,住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从豪宅搬到了公寓。
“约书亚和瑞恩让我明白了物质对生活的改善有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点,物质就成了我们的主人。”
而英国人弗朗辛获得了另一种改变:
“极简生活,让一直没时间的我,
在两年里游历了十几个国家,
并还清了以前欠下的所有债务。”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获得一些东西,然后会失去一些东西。大多数人都难以绕过它,但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磨练:
拥有了才会失去,只有在得失之间,
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断舍离。
而当我们开始丢弃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
剩下的10%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有人曾经问过约书亚:别的极简主义者只要五十几样东西就可以好好生活了,你有200多样,不会太多吗?
但极简生活,在约书亚和瑞恩的定义里,并不代表苦行,而是选择。
选择不买那么多衣服,便可以买一个性能好到爆的电脑;
选择花时间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上,便摒弃了那些无聊的电视剧、没什么用的人际交往。
你仍然可以拥有自己认为值得的东西,也并非不要生活品质。
约书亚说:“你看,我们依然用着好手机,依然用着好电脑,依然穿着好皮鞋。在无用物品上省下了钱,就可以在认为值得的地方多花一些。”
很多我们常常坚持的事情,大多数是因为我们害怕摆脱它们。但一旦我们开始舍弃不必要的物件,多少会让我们开始拥有一点对应自信,去处理我们不必要的其它。
抛掉固有的“储存”、“占有”的概念,
以利用“外部仓库”的方式清理生活,
却是简单有效的途径。
极简,才是极美……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问题么,假如公寓起火的话,你最先想到一起带出去的东西是什么?
对此约书亚的回答是,“Nothing. Everything I own is replaceable.”( 没有什么东西,我拥有的一切都是可替换的)
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