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朋友,小杰和小静,两人年龄相仿,收入差不多,但是花钱方式和生活状态却是天壤之别。小杰把大部分的工资花在了衣服,饰物等物质上,每天都会有接不完的快递,衣橱里塞满了大堆的衣服,狭小的出租屋里物欲横流,很像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的小屋,让人觉得压抑而沉重,但小杰仍然每天抱怨没衣服穿,因此周而复始的继续寻找合适的衣服,天天泡商城,逛淘宝。尽管如此,小杰经常得到同事们对穿衣品味的赞美,但小杰并不感到幸福。尤其是独处时,总感到空虚。
而小静却把大部分的钱花在徒步,旅游,学习上,每天忙忙碌碌,很难约到她,总是在朋友圈里得知她的行程,看着照片她健美的身材上扛着大大的行囊,脸上挂着晶莹的汗珠,配上无比灿烂的笑容,总让人觉得无限遐想。也有些不理解的朋友会问,你出去徒步不是花钱找虐吗?而且都没有钱买漂亮的衣服了,但是她回答说,我是在买体验,每一次的挑战都能让我更加了解自己,衣服并不能定义我是谁,但体验却能让我感到幸福。
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象与骑象人里的这段话,我终于理解了小静和小杰幸福感的差异并不是偶然。象与骑象人如是说:
人的炫耀性消费与非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是不同的。炫耀性消费是别人看的到的,被我们拿来当做个人身份地位象征的消费品,这些商品就像一种武器竞赛,其价值并非来自其客观资产,而是来自别人对该商品的评价。
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零和游戏:个人借由自己地位的提升来贬低别人。而且我们很难说服一整群人或是属于该种文化的人放下这种竞争心理,回归基本需求的消费行为。就算这群人可以因此而过的更好,他们也听不进去这种话。相反,非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其价值来自商品及活动本身,且多属私底下消费的行为,其消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现身份地位。
经验之所以比实物更让人幸福,部分原因是经验带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大部分要花费100美元以上的活动都是我们跟别人一起进行的活动,但是昂贵的实物消费行为往往有部分原因是出于想让人产生艳羡的心理,活动能让我们与别人链接,物质却会加大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距离。
其实我们的消费除了满足我们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个人感官,比如买了这件物品可以让我们感觉更美,更有身份,所以会一直有购物冲动。买一堆自己的不需要的物品。
仔细想来,广告其实就是利用了我们的炫耀性消费的心理。看到淘宝上的美图,你是不是也想拥有模特美丽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商家无时不刻的在暗示你,买了我,你就能像模特那样阳光美丽,所以,模特的美丽指数直接影响了店家的生意。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会被广告吸引到吗?近代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看到广告时,看到广告中的人物因为拥有了某件东西后变得很幸福或者很酷,我们就会被这种感觉吸引,希望自己也能够获得那样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感觉不会持续很久就会消失,只留下物质成为我们的累赘。
而且,正如小静所说,我们拥有的东西并不能定义我们是谁,无法定义我们的思想,没办法帮我们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无法持续让我们感到幸福,只会让我们变的虚荣,找不到真我,让我们沉迷在物质堆砌的虚假身份里。
曾经也有心理学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满足温饱时,人民的幸福指数并不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有所提高,这也证明了,当物质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物质已经无法继续提供给我们幸福了。
因此,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要怎么样花钱,才能买到持续的幸福感呢?
象与骑象人是这样给我们支招的:
现在你知道要怎么花钱了,不要再跟有钱人都排场,也不要浪费钱买炫耀性消费品了。第一步就是,减少工作量,少赚点钱,少积聚财物,“多花”时间跟家人相处,多度假,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动。
所以,想要获得幸福,很简单,先尝试做到以下几点吧:
1.走出家门去社交,去跟不同的人分享幸福,交换资源,现在网络上总能很容易找到很多体验式的活动,跟不同的人去交流,让幸福的能量循环起来。在给与他人关怀的过程中,我们总能收获到幸福感。
2.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放下繁忙的工作,去海边享受美好的阳光,去深山呼吸新鲜的空气。让自己的身体也来陪你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3.去听一场无与伦比的音乐会,调动自己的五官去享受美好的艺术,提升自己感受美好的能力~
4.花钱投资自己的兴趣。当自己投入时间在自己的兴趣时,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从而收获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