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汤瑾老师的讲座“童本取向·思趣写作——基于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让我对统编教材的习作指导有了新的方向。 习作课一直是一块“硬骨头”,身为一线老师,我对习作教学的感受是,一头雾水、雾里看花、隔靴搔痒,总觉得教了也总感觉效果不好。这或许也是所有语文老师在面对习作时的困惑。汤瑾老师从“我们的思考、我们的主张、我们的实践、我们的追求”四个方面层层展开,来为老师答疑解惑。1.我们的反思。我们习作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2.我们的主张。我们应凸显教学的对象,尊重儿童的特质,选择合适的教学,促进自主的发展。通过创设交际性语境,构建体系话内容,设置游戏化活动,构建支架式写作,来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3.我们的实践。在这一点上,汤瑾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给我们分享了许多教学案例。4.我们的追求。我们应该着力激活表达需求,关注认知体验,点燃写作思维,实现交际运用,让写作真实发生。
汤瑾老师,向我们传达了统编本习作教学的专业理念和探索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教学要充分体现儿童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高投入,思维的高运转,再加上技法的高站位,才能让学生爱上习作。由此我也在反思自己的习作教学。指导学生写作时总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策略,或者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另外对于习作教学没有具体成熟的教学思路,备课不够认真详细,虽说设计的有交际情境,但学生的表达欲望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于怎么写,虽说也提供了一定的方法,但有时苦于学生的无话可说,想象力不丰富而只得草草收场。很多时候发现自己有心而无力。习作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显然不行。从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开始其实就应该扎扎实实做好。这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也是根。低年级的词句训练、看图训练、想象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后期的习作学习帮助很大。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习作的梯度教学,要熟知各册教材的习作要求,不拔高不偏离,精准把握。
汤瑾老师的讲座,不仅仅在传达一种理念,更在传达一种追求。正如汤老师所说:“不管是否留下足迹,我们都认真走过。”教学的路上有很多未知,有很多想法,如果没有付诸实践,怎会知道行不行呢?专家的引领可谓是一条捷径,但真正的路还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因为学校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所以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