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女儿正好在我班级里,这是一个非常有灵性的小姑娘,懂得察言观色,脑瓜子转得特别快。套用股民一句话,就是一支绩优股。两个星期的相处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历史怎么会这么惊人的相似,她就是女版的包子。题目一点就通,但永远会有一二个错误,考试分数不会太低但想考满分又是那么难。心态极好碰到挫折哭一场明天又是艳阳天,情商极高跟谁都能聊得起来,大人一发起脾气训一顿马上成绩上来,但顺其自然心又散得满天飞。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前天午休我在班级里重复了五六遍:“听写订正完拿过来给老师看。”结果同事的女儿没上交,课前准备再三强调:“今天第一节课有客人老师来听课,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做好,课桌上无关的东西放起来。”结果同事的女儿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中。昨天再三强调课间文明休息,这个娃又像风一样的女子从走廊上飞奔。结局可想可知,被班主任抓牢罚了。
于时,工作结束后与同事聊起她的女儿,同事无奈又有点自豪地数落孩子的缺点与优点:“她就是这么皮,心都不知道在哪里?但我发现回到家她能把老师教的知识都掌握……”我仿佛看到三年前的我,包子刚进学校也是经常被老师投诉,但我一直觉得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只要掌握了课本所学知识,活波点有啥不好?包子的成绩不差,但学习的态度永远是那么半吊子,盯牢与不盯牢的字迹就是两个人。我一直认为包子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是天生的,但此刻我突然有所感悟,会不会是我的潜意识在放纵?我认为孩子在学校学到知识就可以?所以,聪慧的他听了10分钟不到可能就已经学会了,目的达到之后接下来他会干什么呢?我可以想象包子在课堂上无聊地天马行空,或者开始做小动作,一些坏习惯慢慢滋生而我们毫无觉察。
在学校,真的只要学到知识就可以了吗?孩子很聪明,他会想:如果父母对我的检验也就是看我书本知识掌握了多少,所以学到知识了,其他时间我可以做我自己的事情。但是,再回想一下,我们现在能记住多少学校里教的知识呢?知识真的是我们去学校学习最重要的事情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最重要?才是孩子要去学校去获取的呢?
我觉得有两个思考的途径可以参考。在校,除了知识,我们希望孩子能学到什么?什么是孩子未来所需要的能力。这点是需要我们把它传输给孩子的。我把它归结为三点:
1、学会问的能力:
一堂课的价值、一篇课文的价值不在于给到我们什么答案,而是能提出什么好的问题?一个会提问的孩子,才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每一天早上,可以试着问孩子:“宝贝你今天想从学校获得什么呢?”每天晚上回家可以试着与孩子交谈:“宝贝,你今天在学校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预习的时候,可以试着提问:“宝贝,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上课?”慢慢引导孩子去发现原来提问是这么有意思的。提问可以打开我们的脑洞,提问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广度。一个会问问题的孩子,自然会去思考。让孩子的世界充满问题,你还怕会没有创新吗?
2、学会听的能力
中国式教育更多地还是倾听,但孩子会倾听吗?倾听就是简单地看着别人表达,然后用眼神和大脑接受别人的信息吗?我想说一部分是对的,但更多的还是感受语言背后的信息。你能感受到表达人的情绪吗?你能感知表达人想传递的真正意思吗?一个会听的孩子,本质上是一个会尊重别人,能感同身受的孩子。有太多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忽略了与世界的链接。
3、学会总结抓重点的能力
这个世界是个信息爆发的时代,相信未来20年资讯会成几何式增长,所以学会提取重点的能力,直接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每堂课最后5分钟就是老师课堂小节的时间,孩子有没有发现呢?孩子有没有每天总结的习惯?有没有每周总结的习惯呢?如果家长能每天抽十分钟时间陪孩子去回顾一天、一周的生活,长此以久,孩子总结的能力自然提升了。其实每一篇的读后感也是一种总结,有时间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一本书。
以上这三个能力只要家长有意识进行输贯,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成绩不好都很难。
家庭是一个孩子生活的港湾,作为父母我们在家应该给到孩子什么呢?应该教会孩子什么呢?我个人觉得也有三点可以跟大家。
1、让孩子学会表达爱
中国式家庭的教育往往不把爱放在嘴边,打你就是爱你,骂你是为你将来有出息。渐渐地我们把爱的表达方式模糊了。爱,就是应该是温暖;爱,就应该要说出来;爱自己爱别人,爱不是占有,它是付出。父母婚姻其实就是最好的教本,婚姻中我们是索取还是付出,我们是如何表达爱呢?孩子会看会学。
2、让孩子学会感恩与分享
一个会感恩与分享的孩子身上定会溢满爱,是富足的。感恩与分享看似简单,实际蕴藏着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作为家长的你认为重要吗?
3、让孩子心中装着一个世界
我没有想过把孩子培养得多伟大,但我希望孩子能明白:你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全部。周末早上的“朝闻天下”可以跟一起看,让孩子明白原来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还是充满饥饿、充满战争。用一个世界观的视角看自己的生活,孩子所碰到的困难犹如一堆盐投入大海,其实也没有那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