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马皮影,氐羌遗风
影子腔又称“灯调”或“梅花腔”,民间流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经挖掘、整理、改革,于五十年代末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南影子腔”。影子腔来源于西和、礼县一带,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逐步闯定了风格独特、适宜山区演出的“山戏”影子腔。
影子腔,影子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影子腔是在原民间紧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小曲、鼓子、说唱等各种艺术形成,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逐步形成的。影子腔唱高亢粗犷,而又悠扬婉转,有时直接采用当地流行的秧歌曲调,有时套用民间鼓乐曲牌,因此有人说陇南影子腔是陇南秧歌剧。但影子腔音乐在保持民间音乐风格的同时,又有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戏曲音乐,有一套较不固定的戏剧板式和唱腔,如“二六”、“慢板”、“冒腔”等。特别在“冒腔”,类似川剧的帮腔和陇剧的嘛簧,是影子腔音乐中最富表现力的曲调之一。在唱腔末句或高潮时,一人唱,众人和,渲染气氛、加强效果,成为影子腔特有的艺术风格。
影子腔是甘肃古老的地方综合表演戏种,与木偶戏同为姊妹艺术,有同工异曲之妙。是一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戏剧形式,甘肃的影子腔是国内较早成型的皮影戏之一,又称“影子戏”,影子腔主要流行在甘肃陇东、陇西、陇南一带。三地音乐唱腔不同,各具特色,其中陇东环县的音乐唱腔属于道情系列,源自道家的音乐,其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高亢激扬,陇南西的唱腔是一种接近道情风格的民间音乐,俗称“灯影调”,后来,通称“影子腔”,三地上演的剧目有同有异,现在存留的大概有五百多个。它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用白色幕布和幕后灯光,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人,并配之以乐器,按所演剧目,伴之以唱腔,道白,把剧中人物有声有色地表现在幕布上,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
杨马皮影戏的历史
杨马皮影是陇南民俗文化的奇葩
皮影是中国古老而精美的傀儡戏,它利用灯光,将兽皮雕刻的各种人物雕像、景物映在幕布上,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正因为皮影戏的珍贵历史, 近年来西和县云华山文化艺术研究会与县内部分民俗专家,对西和县稍峪乡杨马皮影戏进行了考察论证,认为西和县稍峪乡白杨村、马河村一带的村民是古仇池国即氐羌族已经汉化的后裔,杨氏是古仇池国国王杨茂一姓,马氏也是仇池国马氏一姓的后代。杨马皮影此剧种是被汉化氐羌民族开展祭祀活动时的遗风,演唱形式、唱腔声调独特,和其它地区的皮影有很大的区别,在西北地区独一无二,对研究陇南氐羌文化有很大帮助,杨马皮影有史可循就有400多年,以前历史年代有多少,因无文献史料,无从考证。杨马皮影传承至今,实属不易。
杨马皮影的传承人马富魁老人的曾祖父曾说,他家传承的戏箱,本由邻村白杨村杨氏家族传承,因此戏箱至今被称为“杨家箱”。自古以来,戏班子由白杨村、马河村两村村民组成。从清朝道光至宣统年间,老箱主杨鼎老先生倾毕生心力对皮影、乐器、剧本等进行了更新,他一人在此期间就手抄了47本剧本。文化大革命期间,明万历年间的《玉麒麟》等16本珍贵剧本不幸被毁,故而箱内保存最久远的剧本便只能是康熙五十四年的手抄戏本《双合珠》了。
白杨村“杨家箱”传到马河村马家是1917年的事情,杨家传人将戏箱子卖给了玉泉乡冉湾村一户人家。当时,马富魁老人的祖父马如意老人知道此事后,认为自家传承了几百年的皮影不能流落到外人的手中,便筹措赎金,将戏箱赎了回来。1918年,杨马皮影又开始在邻里乡间演出,直到1959年时逢灾荒之年和文化大革命初期,皮影戏就被归入了“破四旧”的行列,杨马皮影戏经历了灭绝性打击。
百年传承
杨马皮影人经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8年,杨马村又兴起了一股新的皮影热潮,马富魁拿定主意,决定沿用先辈所起的名称——复新皮影班,希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皮影戏可以迎来新生、走向复兴。
因受到父辈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马富魁老人对皮影的演唱有着过人的天赋,很快便已习得皮影演唱的技巧。1978年春节,马富魁老人踏上了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皮影复兴之路。1980年,他从西安、天水等地购置戏班所需的乐器及皮影道具,并主动开始在西和、成县等地进行义演,迄今为止已持续了近四十年。
据马富魁老人讲,皮影最难的手艺是提线。每尊皮影身上设置3—8条抽线,较复杂的表演多至15条线。为了尽快掌握提线要领,他细心观察师傅摆弄皮影人物,揣摩着大概用多少力,两只手如何配合,打斗时的高低左右该怎样把握,五根手指挑、夹、捻、拨、旋,皮影人物的竹条和“抽线”该如何应用。待表演结束后,他趁空亲自舞动练习很久,遇到不明白的还要私下里向老师请教。
如今,杨马皮影的乐器大锣、小锣、琵琶、二胡、大鼓、小鼓、唢呐等一应俱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如同二十多人组成的乐团。戏箱中皮影身体达到60多副,皮影头颅甚至多达300多颗,新旧剧本达到200多本,看着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动作娴熟、富有韵律的皮影表演。不由让人心中涌起一阵感动。其中,生、旦、净、丑均由一人演唱,幕布上的所有皮影表演都由一人所为。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人在影中,影在人中,真是演尽世间悲喜事,唱尽天下欢乐戏。
云华山文化艺术研究会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