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父亲节,和往常一样,我没有什么想要送给父亲,连一个电话也没有。
我很少在记忆里查询父亲这个关键词,即便输入进去,搜索出来的相关词条也是屈指可数。父亲的喜好;嗜辣,烟瘾大。父亲的性格;沉默,隐忍。父亲的外貌;精瘦,皮肤黝黑。父亲的职业;与钢筋、混泥土打交道。这大概是我了解父亲的全部吧。
童年的记忆里很少有关于父亲的,当然,关于母亲的也很少。从我记事开始,我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可能是年龄太小,亦或是生活无忧无虑的缘故,我几乎没有牵挂和想念过父亲。我和他唯一一张合照承载了他在我心目中的样子,那张照片是我满一周岁的时候照的。
初中关于父亲的就更少了。我只知道我那时正处于叛逆期,每次和母亲吵完架,她都会立即给父亲打电话,责怪父亲没有好好管教。父亲不擅长打骂,连斥责孩子也很少见。母亲脾气暴躁,遇事不顺都会发闹骚,大多是家庭原因致使,父亲在家的时候从来不与她争执,只是默默走开。我每次找到他,他都是一个人蹲在角落里,眉头紧锁,若有所思,一口一口地抽烟。
真正懂得父亲是从高二开始的。犹记得那个正月十六的夜晚,父亲在客厅里来回地踱步,我隐约听见他在跟什么人打电话,声音很委婉但又焦虑,于是我蹑手蹑脚地下床,躲在房间门后面偷听;“李老板您好,请问您那个工地还要人吗?”,“噢,是这样啊!好的谢谢您,如果有活的话,麻烦您搭一把手啊!”,“兄弟,你承包的那场活还缺人吗?”……父亲那一晚连打了十多个电话,他从很早就开始联系人找工作一直未果,急得一筹莫展。我们姐弟三人的开销全都靠他一人支撑,眼下工作没有着落,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起来。我不知道我后来什么时候睡的觉,只记得早上起来眼睛是肿的。
我开学之后寄宿在县城二爹家,他后来找到了活儿干,临走时给我送来几百块钱生活费。我送他出门,街道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他扛着那个褪了色的蓝色背包走在前面,一句话不说,他的背有点驼,头发比以前少了很多,身上穿的衣服还是两年前奶奶给他改做的那件。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洒在他的后背上时,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父亲老了。我没再继续跟下去,只是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目送他的背影远去,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逐渐模糊了视线。
我高考前几天,父亲工地放假,特地赶回来看我。当时我夜晚下自习回来,发现父亲一人坐在客厅等我,心里很是惊喜。头一天我去看考场,留父亲一个人在太太家待着,他既不愿出去溜遛弯儿,也不愿坐下来看会儿电视,总是来回地在屋子里踱步。我后来问起太太,知道父亲一个人待在县城是很无聊的,他又闲不住,于是毅然让他回家了。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下午,我第一个打电话告诉父亲,他不停地说好,心情十分高兴。那个暑假,父亲一直张罗筹办我的升学宴,那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见他这么开心。父亲一直把我当成他的骄傲,这当然不是他亲口说出来的,只是无意中听到他向他的工友们夸奖我。
后来父亲送我上大学,从家到学校需要十多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买了两张卧铺票。一路上,父亲都是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我问他为什么不躺着,他说他不习惯睡卧铺,睡不着,以前都是坐硬座。于是我便不再过问。抵达学校后,他一个人拽着两大包行李跟在我后面,陪着我办完一系列入学手续,幸好一路上有两位热心的学姐帮忙,他才轻松了不少。帮我安顿好之后,我和他在食堂吃了午饭。第一次离家在外面生活,我总觉得饭菜太贵,花销太高,他看出来我的心思,便叮嘱我不要为了省钱亏待自己。父亲吃过午饭也没来得及休息就赶去火车站了,临走时一直嘱咐我不要忘记请那两位学姐吃顿饭以表感谢。
我现在大二,大学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彼此都很少给对方打电话。父亲白天在工地干活不带手机,夜晚收工之后很早就休息了。我们通常用短信交流,我向来都只和父亲分享一些我的小成就,那些成长过程中的酸楚我都学会了一个人承受和消化,因为我知道,和父亲的辛苦相比,这简直微不足道。
我读过的所有关于父亲的文章,大多都是用严肃、博大、深沉、宽广来形容父爱,我想,我的父亲或许并不是这样一个伟岸的形象。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平凡得几乎可以轻描淡写。我们对彼此的爱都是悄无声息的,因为我知道,他很放心我,他也清楚,我很理解他。
后记:
小学到高中所有的作文课上,我只有一篇写父亲的文章,那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记得那次作文我拿了全班最高的分数。我拿回家想给父亲看,父亲拒绝了。今天是我第二次写父亲,他当然是不知道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