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教诲,精神永存!
霍韬晦教授 性情读书会联盟
编者按:千禧之首,岁次庚辰,欣逢韬晦师周甲荣寿,法住研究生院发起为先生祝嘏。先生恳辞,故仅院中同门参加。仪式虽简,但仍承古意。席中多位学长发言,述及先生学恩,极为真挚;先生致答,听者无不肃然动容,至有下泪者。兹恭录先生答词如后。
各位同学,各位“喜耀生命”成长起来承担未来使命的志士:
我们的相遇乃至相处、学习,共同承担社会文化历史的事业,中间不单只是缘分,其实更是一种道。我们以道相交,以道相传。道本是人行之路,它代表着一个方向、一个呼唤、一个精神超升的境界。如果没有这个价值的向往,万古以来,人类便如在长夜之中,举步惟艰。就是因为有道,我们有真理的阶梯,通往神圣的彼岸,生命得永久安息。这里面蕴藏生命的秘密:人为何要向道而行?人为何会听理想的呼唤?人为何当听到真实的声音,便会感动?犹如孟子所言:舜本居深山,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这证明了人不单是向道,而且证明了人的生命里潜藏着一股最深的向往,所以能被感召。
若没有这一点向往,我们便永远是动物,匍匐地上,只懂依本能生活,绝对没有方向。这样,我们便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更没有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没有可供激发人心的事迹。历史会寂寞,人类会散漫、文化会凋零、世界会失去意义,就是因为我们听不到道理的声音,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呼唤,大家在法住读书,是体会到了这一点真实,听到了这一点呼声,于是便奋力前行,不畏艰巨,跟我一起承担,担起我们力所不胜的重担。
试想天地之大、历史之长、众生之多,无明、烦恼、污染、混浊之严重,我们能做多少?无数的贤人、先哲、志士,在历史中,此起彼继,的确是震撼人心,但历史依然令人失望,世界依然令人恐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没有安全感,没有勇气面对。许多人都会问:“区区一个法住,聊聊一千几百人,杯水车薪,能起多大作用啊?”我的回答是:“若我们有这种想法,我们便不会有法住的事业。我们必须明白:这种思维是讲求效率与功利的,先计算成功机率才考虑自己是否投身?对自己要先有足够的保护,这才安全。这种思维只能用于现实,却不能用于理想。世间原没有设定的命运,结果要看我们内心。此心是无可计算的一点力,所以不须先问。我们所欲从事的理想事业,也不须先问何时到达?只问我们的心有否动?愿有否发?志有否立?路有否行?理想的动力不在概念,而在起行;一旦爆发便沛然莫之能御”。
世界上无人可改变一个志士,无人可阻挠一个人的承担。如果说环境改变你,那是错的;完全是你自己的一念害怕、一念犹豫,你自己便会改变,甚至放弃、逃避,背叛理想。全都是我们自己对生命的体会未够真切、对成长生命的文化了解未够深入、对先贤先哲所付出的心血无所认识,无所感受,所以圣贤寂寞,英雄负戟,他们的悲剧是所有袖手旁观的人所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一念回头,大悲起动,我们就可以开天辟地;若能一念透入,我们就可以面对时艰。
今天,我很高兴各位同学为我贺寿;时光匆匆,转瞬原来已是白头。我也没想到光阴过去这么快,数十年来,好像都是历历如昨。我问自己做了些什么?值得各位同学这么隆重地为我庆祝?其实,我所做的可说是很少,也可说是何足挂齿,本来就是应该这样做,人本应如此!任何人只要一念回首,都会如我一样,如大家一样,奋力前行,所以我所做的不是什么大贡献。
这点心的确如此,从古至今,前人后人相续不断。古人说:东海有圣人出,南海、北海、西海也有圣人出,但圣人亦是凡人,我们都是一样,所以无分凡圣,无分今古,惟有心心相接,光光相网,志气不衰,我们的理想就会来临,最少我们今天所做的就不是没有意义。在我个人来说,得有回应,能有同道,已不枉此生。因此大家给我的心意,我很感谢,我会将这些心意回向给所有同学,乃至回向给人间、给未来;和大家一样,不说一声辛苦,只要我们能够面对辛苦,便没有辛苦;只要我们能够接受艰难,便没有艰难。只要我们能够面对,世间的一切其实都是很小事,成败亦可以作如是观,真正可贵的还是我们彼此相传相行的道。
今天的欢聚,大家对我的情谊,我怎么去回报呢?当然是要见诸行动,继续上路;但今日我又怎能无应呢?所以我为大家诵词一首,聊表我对大家的心意。这是李之仪的一首词《君住长江头》;长江就是道,就是活水,就是文化,从古到今,川流不绝。我们都一同被这个文化所涵养,所孕育。波波不绝,心心相连……,诵曰: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记者按:师诵此词时,声韵悠长,情意深厚,感人心弦,动人志气。座上百数十人听之,无不动容,多有下泪。)
作者简介
霍韬晦教授(1940-2018),当代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在思想上,霍氏深知一切哲学、一切文化均不能空悬,而要回归生命,才能有意义。
因此他在研究中西哲学、教育、宗教、文化之后,提倡生命成长之学,批判西方之工具理性、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人权理论,并设立学院、学校、自然生态山庄,以重开教化之门,影响巨大,弟子众多。学者誉为当代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