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两会对民法总则草案的相关新闻,不仅标志着中国民法新的里程碑即将树立,也让在其背后默默付出的学术研究者们看到了新的曙光,这次武汉之行不仅让我见识了这一“惟楚有材,于斯惟甚”的人才聚集之地良好的学术氛围,也让我有幸能够一睹顾培东教授的风采,虽然开讲之前自嘲讲的没有写的好,希望大家对他多些包容,但还是让我收获了很多:
1.我理解的做学问:研究学问是大师之间的交流,吃老百姓的饭操国家的心,思考的对象比较宏观,每个研究学问的人都有自己虚幻的价值体系,重要的是体验思想升华的过程,也经历追求学术的痛苦,愉悦地做学问;
2.如何做学问:就是以自己的学者思维与专业分析社会现象,在学术的牵引下表达其中的诉求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观察社会现象时应该有基本的关注和理解;
3.研究主题的选择:很关键,包括政治立场的正确与有延展性的主题,要关注法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难点和热点),一个部门法不太容易完全解释清楚,问题转变为研究主题确有难度,以“看外国的书想国内的问题”为宗旨来进行学术研究,如何诠释法治是个问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理想法治架构,不论如何建构都要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并有实践价值的基础之上;
4.读书启蒙的选择,反映美国法治现实的书,推崇庞德的著作,法律要生存必须与其他因素进行妥协才能长久延续,当初的美国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单纯的部门法已经难以维系下去;
5.关于读书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否则记忆无法深刻,我们现在读书的选择很多,但是怎么读读什么就成了新的难题,我们如果在阅读之前没有想要关注或解决的问题,也不会在阅读中获得真正的知识与收获;
6.文字表述与推敲:不限于读法学著作,也可涉猎文学领域以提高自己锤炼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基本的文字语言表达需要明晰,目前学生中文语言组织能力日益退化也让高校教师开始语重心长地强调基本语言能力的水土保持;
7.理论研究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当我们进行学术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有基础的生活体验与实践,否则无法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也无法提起自身的求知欲,田野调查对于理论研究也是一种较为提倡的渠道,尤其是初学者。
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的矩线有所保留,而法律的牵引者所需要的不仅是矩线,更像是一种无形的气场,那种需要长期的阅读与锤炼才能具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