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起手机,提起游戏,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如临大敌”。
它们,就像洪水猛兽一样,随时会吞噬掉孩子。
因为,家长们担心孩子会“上瘾”。
天天钻到游戏中。
1
小梅的爸爸最近就挺烦心。
小梅五年级了,平时也挺乖,学习也很好。
可小梅提出想要一部自己的手机的时候,爸爸就有些犹豫了。
该不该给她买呢?
不买吧~~同学都有。
买吧~~万一整天玩,怎么办呢?
又不能整天盯着,整天操心违规,整天说吧?
那,没事都会变成有事。
信任孩子,相信她不会吧~~难。
也不能说孩子没有自制力,关键现在的网络太吸引人。
这要怎么办呢?
2
斌斌妈妈也是一样。
斌斌每天都会玩微信小游戏。
一天不落。
虽然都是在写完作业之后,才玩,但妈妈都觉得“有些快要失控。”
因为,如果哪天作业写完的比较晚,玩不成,斌斌就会很生气,并且,第二天一定要“补上”,如果是周末带他出去玩,他都会比较操心时间,要早点回家,害怕耽误了玩游戏的时间。
看着这样对游戏执着和不能被耽误的斌斌,妈妈很担心。
这越来越着迷了怎么办呢?
并且妈妈也挺生气:学习咋没见他有这个劲儿呢?
所以,现在每次看着开心的打着游戏的斌斌,妈妈就开始看表,还时不时的提醒着:时间快到了哦......
也看得出斌斌很反感,可妈妈控制不住。
3
到底什么样的程度算“游戏上瘾”?
这是家长最担心的。
因为一旦“游戏上瘾”,那想再出来,就难了......
看着孩子走在一天比一天“游戏心”重的道路上,真不知道哪天就掉入了“游戏瘾”的坑里了。
怎么办呢?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上课走神、精神恍惚、和家人没有交流......各种各样未来恐怖的画面都会越来越清晰。
于是,家长的担心、焦虑也日益加重。
4
Gabor Mate提出:任何渴求且贪恋不放能给你带来短暂愉悦或释放,而不顾后果的行为,就是成瘾。
但这个“程度”不好把握。
尤其是对现在有很多担心、焦虑的家长。
加拿大萨提亚导师特丽莎▪麦克莱伦老师,说:
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玩手机、打游戏,是否将这些行为定义为成瘾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这是否是一个问题。
这个行为是为了满足孩子什么?
孩子在逃避什么?
这是需要作为家长关注的。
因为,孩子过长时间的玩手机,打游戏,是为了帮助孩子从某种不舒服的体验中逃离的一种方式。
Gabor Mate也说,“所有成瘾都是对痛苦的逃离;他来自情感的丧失,并因为要舒缓这种痛苦而继续存在。”
所以,特丽莎老师让家长们觉察的是:
我们的担心是否变成一个问题?
我们如何应对我们的担心?
在我们看到孩子一直、一直在玩手机、打游戏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有什么样的看法?我们希望孩子怎样做呢?孩子做不到我们又会怎样?
如果,我们处理不好我们内在的这些,那就会只盯着孩子这个有问题的行为了。
对帮助孩子减少对手机、游戏的依赖,没有好处。
只有当我们越是能掌管自己的感受,观点,能和自己的期待,渴望连接,才越能帮助到、理解到孩子。
看到孩子在游戏中得到的满足是什么,如何帮助他在游戏之外的现实世界去寻找其他的满足方式,才能真正帮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