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说到底,谁不是一只吃米的兔子呢!
我有些轻微的人群恐惧症,所以坐地铁时就特别爱往车厢两头跑,因为人少安静,相对具有安全感,但自2017年6月深圳地铁在头尾两节车厢设立“女士优先车厢”后,每每面对着一大片粉红色提示“女士优先车厢”的标贴,有一些问题就也如同我的人群恐惧症,令身为女性的我不舒服:
1、为什么要设“女士优先车厢”?
2、为什么跟女性相关就一定要用粉红色?
3、为什么就没有“男士优先车厢”?
4、为什么我需要“女士优先车厢”?
身为女性,我不应该为这样的举措拍手称好吗?可地铁咸猪手不分男女,并不只有男性会骚扰女性,事实上女性也会骚扰男性,女性也会骚扰女性,男性也会骚扰男性,所以“保护女性”并不站得住脚,那为什么只单单设立“女士优先/专用车厢”?粉红色的“女士优先/专用车厢”的设立是在原本无性别区分的中性公共空间生生的营造了一种看似“保护女性”实际上则是“弱化女性”的场域,强烈地宣扬着性别差异,回避了根源,这是令我不舒服的地方。
前段时给一个做女性助学的组织做咨询,项目组11个人,8个女生3个男生。和客户(都是女性)讨论女性赋能时,一个女生突然说 “如果下辈子可以选择的话,我想要做男生。” 在场的大部分女生包括我立马举手赞同,只有客户那边的1个女生举手反对 “我觉得做女生很好,我下辈子要继续做女生。” 在大部分女生被问到下辈子选择做男生还是女生的回答都是男生的现实下,遇到一个选择继续做女生的案例对我而言是非常触动的。
我想起十来岁的年纪时,跟小姐妹们畅想未来,被问道“你将来想生男孩还是女孩?”时,我总会脱口而出“生男孩!”,“为什么?”,“喜欢!”,“为什么喜欢?”,“......”,几乎每次在回答为什么的时候,我都会卡壳,根本答不上来原因,但就是嘴比脑子快下意识就是要生男孩。过了很久之后,我才想清楚了原因,身为女性太难,如果我未来的孩子是男孩,他会轻松一些。
我出生长大的江西,重男轻女风气由来已久。我的父母也逃不过环境影响,下意识地就觉得一定要生个儿子,好在我出生一年半后,我弟就出生了,凑了个好字。长大后,我不止一次的替我母亲感到庆幸,因为她只需生育两次,而我遇到的很多同龄人的母亲,就为了生一个儿子,不得不夹杂着堕胎流产,至少七八年一直处在怀孕生育的过程中,身体痛苦其次,躲避计生干部的不安动荡,养不起的女儿送人的骨肉分离,被丈夫和婆家轻视的孤立无援,又更是难以平复。
而我的成长经历自然也是被重男轻女风气所笼罩,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大家庭中,我从小被按着“成为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 的方向所教养,所以,小学没毕业我就成了一个家务小能手,洗衣、做饭、打扫等样样精通,按这个趋势下去,我应该会像家庭中的大部分女性一样,在二十出头甚至更早的年纪,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男性结婚,然后相夫教子,照顾老人,家庭老公第一,事业可有可无。可现实是,我并没有往大家庭期待的人生方向走,没有如他们所愿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二十五六岁结婚、二十七八岁生孩子之类,他们不满意很焦躁,我们总会在难得见面的春节小长假“吵架”。
在年纪还是个位数时我就知道原来我的出生并不是喜悦而是失望,因为作为我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我应该是男孩,不应该是女孩,可我是女孩。对一个年纪尚小的女孩来说,这个事实太过残酷,她近乎怨念地发誓:男孩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我会证明我比男孩优秀,身为女孩我值得出生!所以,我就是从小憋着一股不服输的要强长大的,过程当然不愉悦,比如想继续接受教育的条件是考上最好的高中,但结果就是我变成了一个不断挑战父母传统性别观念的令他们脑壳疼的“反骨”。
家庭之外,我发现很多女性和我一样,在挑战和反抗“作为女性,你应该...和你不应该...”。比如,应该喜欢粉红色,应该喜欢穿裙子,应该会化妆,应该会撒娇,应该要矜持,应该说话温柔,应该会做饭,应该越瘦越好,应该结婚生子,应该找份安稳的工作......;不应该抽烟喝酒,不应该一个人深夜晚归,不应该主动去撩汉,不应该做女强人,不应该读那么多书......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男性也被属于他们的“你应该...和你不应该...”所禁锢,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
所以,回到开头的那四个问题。根源不在于女性需要被保护,而在于我们需要建立平等的性别观念,或者更基础来说,就是建立彼此尊重独立个体自由发展的观念,TA可以选择任何TA喜欢的发展方向和状态,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该笑就笑,该哭就哭,真实就好,无关性别。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轻易地去物化/轻视/诋毁/伤害任何人。
最后,不是为什么没有男士优先/专用车厢的问题,而是怎么可以不用优先/专用车厢的问题。以及,下辈子做男孩做女孩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能按你喜欢的方式真实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