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来自于生活”。
教育是一种思维的传授,也是一种影响人的意识形态,能够让人长时间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中。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里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那么,在平日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在给孩子们上课时教授的内容如果与他们的生活间隔太远,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经验比较少,见过的事物也比较少,没有形成固有的经验知识时,就不会太感兴趣甚至有的不喜欢,当然对于本来就感兴趣的事物除外。
就在本周,我看到周计划上排到了科学书《各种各样的车子》,我心想,这么多种类的车子干脆分成两堂课上好了。于是,准备好上课的东西就开始了,上课之前,讲好了规则,把我们班的孩子根据位置分为了:太阳组和月亮组,以便于课堂管理,当我开始介绍“新朋友”车子时,班上的男孩子们尤为感兴趣,女孩子也不示弱,就连平时上课没精打采的小朋友也被吸引了过来,问到“挖土机”“吊车”“消防车”时,这是哪个好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讲到中途停了下来,又立好了举手回答问题的规矩,当我介绍完了这些不同种类的车子时,心想着:“会不会刚刚讲完又有小朋友不记得了?”于是又回过头来重复提问,我没有直接问这是什么而是以启发式的问题去引导他们思考“有这样一辆车,它非常大,可以坐下很多的人,如果你想要坐这辆车,必须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去等它才行。”我以为没有人能够说出来或者是极少数的,结果刚一说完,便有小朋友指着“公交车”回答我。于是,我开始一一提问,没想到,本来计划分成两堂课讲的内容,半小时过去,竟然讲完了,而且这堂课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
后来,课后发了书回去,让他们完成作业,早上一来就有家长给我说,头一天回去很快就做好了,而且还争着给他们讲这是什么车,它可以做什么,比如红色的可以喷水灭火的是消防车,有一个抓手可以提很重的东西的是吊车等等,我心想:“这可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他们有见过或者经历过的已有经验了,回答问题也是能够完成的,所以讲起来兴致就很高。”
这不就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课堂吗?
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上加以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他们的现有知识经验,把课堂变成生成性课堂,与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让他们也能够轻松回答问题,提高兴致。其实,在乡村里,很多孩子见过的新鲜事物比起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并不多,但是对于各种植物花卉的了解程度不亚于城镇里的孩子,比如:他们认识桃树及桃花、各种蔬菜的名字都能随口说出来,这个就是他们在课堂之外的已有经验了。拿到课堂上讲,很多孩子对于自己会的东西都表示跃跃欲试,也间接地提起了他们的兴趣。
所以,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教育是来自于生活的,农村孩子的教育就从农村生活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