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原来作家冯骥才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拯救逐渐消亡的木版年画,尤其是对于杨柳青年画,研究得非常深入。阅读了两篇冯骥才所写的关于杨家埠年画传承人杨洛书的散文,细腻真挚的文笔,以及文字中透露的对年画传承的责任感,使我对这位一直在田野坚守的艺术家(作家)肃然起敬。
翻开冯骥才写的《年画传奇》,里面记录了有关年画的许多的故事,如八仙过海、老鼠嫁女等经典民间故事。不知何时起,曾经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都变成了遥不可及的“非遗”。年画故事,确实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自有小时候的印象开始,家中的年画已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复印机的印刷品。对从小生活在珠三角地区的孩子来说,木版年画更为陌生。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似乎在二十多年前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在中国美术史当中,它甚至占不了一席的位置,它的作者既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宫廷画师,它在古代只是逢年过节时家中的消耗品,它的作者,就是最为朴素的农民。
今年过年,与家人一同去到佛山,拜访了佛山当地一家百年的木版年画铺,带着孩子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木版年画课。据说那家店已经是整个广东省仅存的一家木版年画铺。在年画铺的门口,摆了好多家门庭若市的电脑印刷版年画,与门可罗雀的传统年画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几十年前,年画铺贩卖的是过年时的喜庆吉祥与百姓心中的期盼,经济时代的今天,除了贩卖期盼,更多的也许是一份坚守与一份情怀。
遗憾的是,老一代的木版年画传承人已经相继离开,但是值得期待的是,看到新的一代传承人,担起了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年轻一代的年画传承精神,依然在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