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多年内中国不断涌现的财富故事让很多人觉得“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说法的正确性,尤其是马云、刘强东等人从当年一无所有,背后也没有强大的资源的屌丝青年变身为万人景仰的互联网大佬更让人相信贫穷到富裕并不是那么难,但这是不是因为现在互联网时代极大地放大幸存成功者的效应,从而忽视了一直苦苦挣扎在贫困之中的那部分人群。
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电视台曾拍摄过一个让人略感悲伤的纪录片,导演从七岁开始跟拍一群小孩子,每七年拍摄一次,一直持续了五十六年,令人惊讶的是绝大部分的小孩都是处于他原先父母那辈的阶层,除了三两个小孩成功从原先中产阶级跨越到上层阶级,而原先处于贫困家庭的小孩长大后无不例外依然停留在社会底层,更让人无奈的是长大之后他们的小孩也是苦苦地在贫穷的漩涡里挣扎,看不到任何好转的希望,某种意义上来说贫穷是可以传递的,想象一下这是不是很让人绝望。
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在国外存在,在中国也是不断上演,哪怕过去三十年内时代给予的机会比任何时候还要多,但对于绝大部分贫穷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依然是被贫穷压的透不过气来。
为什么机会那么多,社会财富增长的那么快,那些贫穷的人们却似乎与这些绝缘,就好像他们一直处于自己贫困小世界中走不出来?
《稀缺》一书中提出思维宽带这一概念。作者认为穷人之所以一直贫穷是因为他们永远都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解决温饱上,很少有多余的思维宽带思考发展的问题。而发展战略毫无疑问是脱贫的最重要环节。所以如果在这一块注意力稀缺,就会陷入战术勤奋、战略懒惰的怪圈中。我们会看到穷人也都是会努力工作,很忙碌的状态,只不过再怎么忙也无法让自己脱离贫困。
所以我们可以说贫穷本质上不是财富数字,而是一种稀缺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越是注意力、自控力的稀缺,越是没法长期思考问题,都只能渴望短期翻身或者享受。越是如此就会越陷入无尽苦差事之中,造成进一步稀缺,如此恶性循环。其实平移看到我们的工作状态,有时我们也是贫穷之人。
既然贫穷是一种稀缺状态,那么想要脱离贫穷就要跳出目前这一人生状态。这就要求不仅仅是关注当下,更要强迫自己以发展眼光看待未来,同时要延迟满足,依靠一整套打法逐步脱离贫穷。不过这并不容易不仅仅需要站在更高维度看待过往自己,且控制注意力、延迟满足、思考战略和打法这些都是反人性的,不过就像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时也是各种不稳,但只要经过刻意练习都会慢慢好起来,这也是专注与坚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