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1日,同事贾伟英得到消息,有人发现了耶律遂正的墓志,举报人要2000元好处费。我把情况报告了旗博物馆,由于馆里缺乏资金,此事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正巧6月17日刘凤翥教授来了一个电话,我就把耶律遂正的情况告诉了老先生,老先生二话没说立即汇来2000元钱,叫我们务必将墓志抢救回来,交给巴林左旗博物馆。我同贾伟英找来知情人,做了好多工作,他才同意把墓志送到博物馆。博物馆的高娃姐亲自为刘老先生拓了一份拓片,寄给了北京的老先生。从遂正墓志的内容我们知道他也叫韩昌。这一发现,着实是叫辽史学者们百思不得其解。
刻于统和十五年的韩德威(遂正之父)《墓志》记载,“德威生子四人:長曰遂忠 ...... 次曰昌。”说明遂正就是韩昌,为韩德威的次子。同时刻于太平七年十月的耶律遂正《墓志》记载,“公讳遂正,烈考讳德威 ..... 公(遂正)即侍中(德威)第二子也。”韩昌是韩德威的次子没错。
遂正次子耶律宗福的《墓志》也同样记载,“他叫宗福,是侍中韩德威的二儿子,他的兄长叫元佐......但为什么我们发现的墓志主人也叫韩昌呢,为什么韩德威的长子也叫遂忠呢?
学者们通过对照墓志的汉文和契丹文,基本理清了韩知古家族的世系,并订正了《辽史》中的一些错误。同时对韩匡嗣第九子韩德昌家族谱系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特别是汉文《耶律遂忠墓志》的墓主是否为同一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度辨析。
韩德昌,字克柔,契丹名富哥,韩匡嗣第九子,辽穆宗应历四年(954年)出生,辽景宗乾亨五年(983年)去世,享年29岁。其生平经历《辽史》无载,统和十九年韩德让曾被赐名德昌。直至出土了汉文《韩德昌墓志铭》,我们才对其履历和子嗣有了大致的了解。墓志中写到“有子二人:长子郭三、次子解里阿钵”。
《辽史•韩知古传》附《韩德凝传》:“子郭三,终天德军节度使。孙高家奴,终南院宣徽使;高十,终辽兴军节度使。”根据《韩知古传》对韩德凝履历的介绍,对照出土的《耶律隆祐墓志铭》我们可以确认,《辽史》中之韩德凝,实际上本名叫韩德颙,韩匡嗣第七子,后赐名为耶律隆祐。他育有二子,长子耶律遂贇、次子耶律遂成,大概是由于儿子在父亲去世不久便早逝,没有孙辈继承,故而从五哥韩德威的次子耶律遂正那里,过继第二子耶律宗福(遵宁•涤鲁)继承家业。而另一方面,韩德昌本人的墓志以及孙子(王宁•高十)孙女(曷鲁里)的契丹小字墓志铭证明,他的儿子有名留宁•郭三者、孙子中有名高家奴、高十者。显然是《辽史》误将韩德昌的子孙当作韩德颙的子孙。相关墓志的发现,让我们廓清了这个疑团。
然而对于汉文《耶律遂忠墓志铭》的解读,刘凤翥认为耶律遂忠即留宁•郭三,理由也很简单,因为《韩高十墓志铭》中只记载了韩德昌与夫人只有一子名留宁•郭三,那么另一子解里阿钵大概是幼年早逝,不计入墓志,所以耶律遂忠就是留宁•郭三。
根据以上《墓志铭》的记录,大致整理出耶律遂忠的一些子女信息。我个人认为,耶律遂忠本人应该是有五男二女。其中长子耶律元佐与堂兄耶律遂正的长子重名。他的父亲叫韩昌韩克柔。而韩德威死后,为他撰写墓志的人将“遂正”的俗名或者契丹语名“昌”字刻在了墓志中也不足为奇。本来很简单的事,由于契丹语和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给现在不懂那已经消亡的契丹语的我们,增加了几分神秘感,所以我们才有了墓主人到底是谁的困惑。
据刘凤翥老先生讲,辽代只有契丹贵族才有权利学习契丹文化和文字,普通百姓只会说契丹语不会书写。辽史是辽亡几百年后,元代人根据当时有限的文献编纂的。当时,蒙古人也不是十分了解契丹文字的事(比如耶律楚材专门找老师学习契丹文字,是在辽亡近百年后)。由于资料缺乏,加上朝廷编修史书时间紧,叙事也比较混乱,辽史可以说是二十五史中疏漏最多的一部。编写过程中,当时的学者根据辽代留下来有限的资料来回删改,造成了很多误解。特别在传记中,祖辈的传记没交代完,直接就说后代了,这种情况在辽史里非常普遍。人们只有根据新出土的墓志、碑篆等,对不完善的辽史有进一步的补正。
如今韩氏家族的多方墓志整齐地排列在巴林左旗博物馆的三楼展厅里,默默地等待着人们的欣赏。契丹人那篆刻的功底,彰显着超然的古韵;那流畅的书法,在天地间演绎着一黑一白的写意。在懂得欣赏人的眼中,慢慢的沉淀,产生共鸣,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韩氏家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无论是谁,沉浸在古老的文字中,都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淡然、洒脱的契丹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辽帝国的记忆如一抹繁华的艳阳,夹杂着轮回,瞬间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韩氏家族的兴衰史也悄然展现在人们眼前。
思绪回神,从公元916年辽建国倏忽已过千年,此时祖国的北方草原,依旧是微风不燥,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