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其实说明了人的等级,这样区分,道为圣人,德为君子,义为正人,礼为文人,所以,儒学道学始终是告诫人们欲立身,先竖礼,后格物而得义,得义而后立德,立德而后明道,开道,寻道,得道,正道。
这是道学对学者的分层,道,德,此两者就是人民之首,但道可以成德,而德不可成道,人说,道德,却没有说德道,所以此两者是规矩,道可以生一,再生二,再生万物,其中便有德,道是一种境界,无为而不求,不得已而用之。
道,是一句话能诠释一本书,一个世界,化繁为简,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说,专心的观察一样事物,哪怕沙子也可以成为一个世界,这又何尝不是道?佛道不分家,沙石数量何其之多?道却能将其归一,纵使世界上那么多世界又如何?最终,沙还是沙,石还是石,这就如那个故事一般:从前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这也解释了下一句话,一叶一菩提,道在哪里?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找寻,其实道一直不变,一直无为,你或许找不到他,但他就在那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无处不在,沙子也可以是道,树叶轮回也是道,你要找他,道却无处不在,但,想要创造自己的道,才是难中之难。
如果说,道是万事万物的世界,那么德,就是承载万千世界的根本,和做人一样,生下来每个人都不同,没有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道,注定的命理,修行看个人,都有自我的道。
道,是不变的基数,德,是后天所修之礼,就如游戏一般,开始都有一个根本属性天赋,剩下的技能,和强弱,就看怎么点了,基础好,后天接触的德和礼不正,则无用。基础不好,后天学习礼法得当,并且勤奋谦虚好学,则为君子。否则,就算出身名门,不懂礼法,也只是个豪门儒士。《荀子》曰: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善辩,散儒也。
《荀子》说:学识与智慧是处事之用,荀子重礼,他认为,礼与法是立身之本。聪明的人或许饱读诗书,但无礼无规,也不过一介儒士,没那么聪明的人如果注重谦虚礼法,则可称为君子。德行亦是如此,自身是否有修养和德行就看其礼,所以德和礼,是有一定联系的,无德无礼何来载物,如何载道?所以知识阅历是调料,德行是杯子,道是水,混合起来,就是一杯五味杂陈的饮料。
而想找到自己的道,则修身修德,德行和礼法不可或缺。
所以道和德,又何尝没有联系呢,缺一不可,没有了杯子,又如何喝水?,没有了水,杯子的存在也毫无意义。没有了调料,那么一杯水则淡然无味。世界永远相依相存。
作者:征途泽征
20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