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跳出自我的框架,转移意识到这个房子的角落,用心客观审视自己,是否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呢?
(1)自己现在的精神状态如何?心态是否清晰?
(2)自己是怎么样工作的?反应灵敏吗?是否在为一个问题而感到困惑而且想理清头绪?
一、社会之哈哈镜
当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定式进行自我认知,那无异于从哈哈镜里面看自己。而积极主动不仅仅指的是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一定要对自己人生负责。个人的行为取决取决于自身的选择,而不是外在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采取主动不是要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条件控制,这种选择称为积极主动。而被动消极的人就像这样的人就很容易受到天气这类客观因素所影响,比如风和日丽的时候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无精打采。而积极主动地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气好坏,都不会对其产生影响,因为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之处,那么即使天气再坏,敬业精神依旧不改。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曾经在“二战”期间被关进了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一个令人发指、惨不忍睹的地方,他的家人都死于纳粹魔杖,只剩下妹妹。而他本人也饱受凌辱与酷刑。即使处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肉体被摧残、狭小空间中,但他的个人独立意识依然独立的,超脱肉体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凭着想象与记忆,不断修炼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将内心的自由种子培育日益成熟,直到超脱纳粹的禁锢。在这里,他用强大的内心力量帮助实践自己的选择,这种力量也感化了其他囚犯,甚至狱卒,帮助这些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司马迁饱受牢狱完成了经典巨作《史记》,南非的民族英雄总统曼德拉入狱27年等等,这些伟大人物即使被外界环境困住了,而心灵确实是自由的。因为他们都拥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想象力”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照的能力;“良知”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转换,让一个人转换对世界、自己与他人,审视生命的意义,进而思考应该如何回应,这种更宽广的视角反映的就是可以提升和激励所有人的态度价值观。
(一)聆听自己的语言
思维意识会决定行为和态度,如果有意识仔细检查,我们就发现很多都会体现在我们人格地图上。例如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是否积极处世的真实写照。
比如消极被动人,在语言中往往会暴露中推卸责任的意图
“我就是这样做事的”。(我天生这样,这辈子改不掉)
“他把我气疯了”。(责任不在我,是外界因素控制了我的情绪)
“要是谁谁能够如何如何就好了”。(别人的行为会影响到我的效能)
相反积极主动地人,在语言中往往具有责任感的
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
(二)变被动为主动
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好,工作也好,都积极主动去争取,但要明白积极主动并不是滋事挑衅,尊重这种天性,至少可提供一面镜子让自己在镜子中清晰而也不失真的照出自我。
二、关注圈和影响圈
每个人都会自己格外关注的问题:健康、事业、子女、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被归类为关注圈,在这个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掌握,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圈子“影响圈”。观察一个人精力和时间集中哪个圈,就可以判断是否积极主动。
而积极主动地人会关注自己的“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得影响圈不断扩大,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着他人的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的事情不放,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因此,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在我们自己的影响圈上下功夫,关注自己的思维模式时,我们才能获得改变自己的正能量,并最终影响到身边的人,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担忧,我们就能改变现状。
① 直接控制(与自身行为举止有关):培养正确的习惯来调整
② 间接控制(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改进施加影响的方式推进,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③ 无法控制(我们无能为力,过去和现实的环境)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就算有再多不满,也要学会泰然处之,这样才不会被问题左右。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吹毛求疵;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