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 我们的课表感觉很满,周一到周五的早八也毫不缺席,上一周每天匆匆忙忙的穿梭在教学楼,听着必修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可睡前闭眼时总觉得”空落落”——笔记总结了几页,却没抓住核心;高数作业交了几份,却没琢磨出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而这一周下来,感觉有了很大的进步,最起码内心感觉充实了许多,这份充实是在完成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背后的欣慰感,是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背后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是读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第一章背后的收获感和归属感。
作为大一新生,我的学生思维很重,总想着“这门课程会不会测试”,“这个知识点期末考不考”,“一门课落下了两三节内容会不会影响直接进度”,“今天作业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完成的很好,老师会不会检查到我”等等一些问题,却没有想着搭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去打破被动等待安排及以为完成任务为目标的想法。读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本书的第一章,我突然明白:我错把“填满时间”当作了“有效学习",没有意识到大学真正的“课”,也从来不止课表上那些固定的内容。书里说“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综合素质的孵化场”,这句话像根小刺一样扎醒了我。现在再看课表,我不再焦虑“这周多少节课,还有几节课没上”,而是更关注“每节课能带来什么,课后能延伸什么”。或许大一的成长,就是从“被动跟着课表走”到“主动给学习做加法”的过程——加上课后的思考,加上对知识的延伸探索,加上对“为什么学”的追问,而不是只满足于“上完课、交完作业”。最后也应该明白“大学别白忙”,让每天的时间投入都有意义,让每天的辛勤付出为未来的幸福有所铺垫,也让每天的组员相互陪伴赋予成长的喜悦。
说到这里这周的简书也快收尾了,最后我想说,你若也和我一样,是被满课困住的大一新生,为“忙却无果”焦虑,或许可以翻翻这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却会帮你找到“在固定课表里,把学习变扎实”的路;在日常生活里,把付出变成果”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