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然的母题》
一.“三大永恒主题”与儿童文学的母题
“爱”在文学中的地位,远远高于人们通常的估量,也往往超出教科书和许多理论专注的论证。
“死”是个体生命的结束,是一场场人生的最后终结。死的艺术表现之所以无限多样而又异常幽深,那是因为生者对于死的观念无限多样,生者对于自己未来生命结束充满神秘感的体现。写死,其实就是写生。
“自然”,那是居高于人类之上的真正伟大的神,它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或温暖或美丽或肃穆或严酷的大背景,它更是人生难以存在发展的用武之地与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竭的活的源泉。
“爱的母题”体现了人类的现实性的一面。“顽童的母题”深藏着人类的未来指向。这都是人类精神向前发展的产物,一个健全的现代人是应当同时具备这种内在互补的精神动机的。
随着儿童的成长,随着青春期及后来的漫长人生岁月,儿童的心理侧重点必然会发生移位和变更。他们对于“母爱”的关怀逐渐转向了“情爱”,他们对于未来的遥望则渐渐被越来越沉重的现实感所淹没,以至于被“死”的忧虑所替代。
现代人种的生态平衡的原理,他们分明比古代和近代人更懂得大自然的重要,但他们只是在理性上懂得,并不将他们化作发自内心的情感,因此很难真成了汪洋的流向文学创作。
进入20世纪以后,儿童文学对自然界的关注,从人类直接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更多的转向了地球以外的天体自然与地球上的生物自然。这有诸多方面原因:
一.天文科学的发展卫星和宇宙飞船的上天,以及关于飞碟、外星人的种种疑问与蛛丝马迹,激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
二.野生植物与动物被现代文明所破坏,保护生物自然的呼吁激发了作家的创作与热情,致使各种生物,尤其是那些形象奇特性格怪异的动物们,纷纷变成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角。
三.由于人类发现的自身社会环境的高度异化,描写身心憔悴的现代人,回归大自然怀抱的作品,也在20世纪的各种文学中大量出现。
为什么有关自然的主题在儿童文学中得以长足发展?
第一,人类是从大自然中发展而来的,不仅永远不可能摆脱责任,而且人的自身也将永远带着大自然的特性(生物性)。
第二,在审美需求上,儿童永远是好奇的。
第三,儿童的眼界是分散开放的,一切都抱有热情,在审美选择上有一种近乎无限的宽泛性。这种眼光可能缺乏“深度”,但它的“广度”却是成人永远也比不上。
儿童文学中的“自然的母题”,所体现的是“成人与儿童的共同的目光”。这其实是全人类的目光,是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呼唤,当它未能在别处得到更好的表达时,就借助儿童文学,尽情地倾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