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
选择沉默,是因为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是因为希望自己朴实无华,说起话来,不要这样绕嘴,这样古怪,这样让人害怕;是因为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沉默不是为了逃避什么,也不是没主见的表现,沉默有时是一种力量。我不说,不代表我没想法,我说了,也不表示句句在理。或许我们在等一个时机。
现在,我决定说,且要慢慢地说。我对自己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此人之肉,彼人之毒。初读这本书时,我总觉得难读,难懂。现在想想,不是文章措辞的问题,也不是时代跨度的问题,或许是好话听多了,还不适应以众醉独醒的方式来剖析这个社会。时隔20多年,这本书依旧带给我们许多思考。正如作者所说,年轻时,觉得能洁身自好,不去害别人就好了。可人到中年,觉得不能只顾自己,还要承担起那份责任。作者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打破属于自己的沉默,他或许不需要我们的全部认同,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申明自己的态度。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我们不能因为某种思想是高尚的,就想方设法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样或许会使参差多态变成整齐划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因为思想或观念不一致,就将某种思想强加于他人身上。很多时候,好坏、对错、是否并没有我们想想的那样好区分。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而又不失共性,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至于好事可不可以变成坏事,或者坏事可不可以变成好事,那已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不会因坏事变成好事,就心存感激,我们只是拥有了平常心。在别人玩的时候,我们要加倍努力。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做个寻常人,拥有一颗平常心,也是不坏的。
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科学和艺术都带给我们幸福感,当我们具备判断真伪的能力,或许也能感知艺术的美好,但后者很难到达。我们不懂的很多,知道的又很少,怎样才能达到平衡?作者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纵观这本书,王小波做过很多事:下过乡,插过队,考过大学,出过国,写过文章,当过老师......可就在1997年4月11日,这位有着有趣灵魂、理性思考的人离开了我们,但书中的内容、文字与思想,确灵动起来了。时隔20多年,我们以为我们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但实际上,我们就没有跳出这个沉默的状态。
推荐的人物:罗素、王朔
推荐的书籍:萧伯纳《芭芭拉少校》、玛格丽特.杜拉斯,王道乾 译《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