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思维是我们惯性思维,看似平常,却影响深远,甚至就是我们走不出困惑,无法理解自己与社会他人的根源。
生活中许多方面表现为因果逻辑关系,比如白天结束就是黑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周五结束就是周末了,孩子读完幼儿园就要上小学了,成人后意味着工作结婚新开始了。这些无数小事构成了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中让我们思维固化。
这个固化的思维表现为因果关系,凡事有因才有果,有果则有因。而且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时间上前后连接的事情构成了因果关系。
为此苏格拉底认为:我们今天所产生的一切结果,都是昨天造成的,而我们今天又为明天种下了因。苏格拉底的因果定律被世人称为人类命运的“铁律”。
社会心理学对此说的透彻,“归因不仅是心理过程,而且是心理需要”,人人都会借助事情信息与线索,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人人都是业余社会心理学家。
这意味着寻找因果关系是我们心理的需要。
有了原因我们才有安全感,掌握了因果关系我们就有了力量感。
对此,近代苏格兰哲学家、经验主义者代表人物休谟看的透彻。在休谟看来,因果律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习惯。但是,因果律只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客观实在,这不过是我们人类自己把一些有时间先后的现象做了联接而已,而事实上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比如黑天鹅事件,我们发现了一万只天鹅都是白的,不代表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如果因为过去发现的都是白天鹅,于是认为明天见到天鹅也是白的,这就是因果关系的建构。直到有一天,黑天鹅出现,晕住了。
类似例子很多,公交车总是准时到达,结果默认为我要做的公交车也是准时到来,其实总会有迟到时候,愤怒了。
房价总是在上涨,人们心理是买涨不买跌,因果关系建立后,突然有一天房价跌了,懵住了。
太阳每天都是东边升起的,感觉就是太阳随着地球转的因果关系,当然今天我们知道真相。
说了这么多,都是客观世界的例子,相对而言还有因果性。但也不难看出,这个因果关系已经岌岌可危,没有我们想象的坚实。
这里已经透露出事物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的区分。
心理世界的因果关系对于我们认知影响非常大。
我们追求归因的目的是心理需要,本质就是追求规律,追求道,追求安全感。
只是一不小心,就混淆了事物的因果与相关关系,干脆些说就是绝对化因果关系,抹杀了原本的相关性关系。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婚恋关系,各类神经症,乃至一般生活烦恼,本质就是绝对化了因果性,忘记了原本不过是相关性。
这些人际关系中,想想那些困扰我们内心的,无不是绝对化,应该化,必须化,例如孩子就该学习好,恋人就该满足我,对方就该理解我,生活就该幸福的,等等。
岂不是,这些原本都是相对关系而已,比如说孝顺父母这个话题,家有年迈父母者,看看周围子女做到了多少,甚至那些看似孝顺的,如果稍微细问一下,比如父母喜欢吃什么,父母在意什么,父母身体不适是什么,父母常年吃的药物是什么,能否回答上来呢。
因此说,兄弟姊妹多的人家,父母一定有偏心喜欢的,子女一定是孝顺不同的,而且最喜欢的那个未必且常常不是最孝顺的。
这个原因归纳又有很多,如果执着于一个,又犯了单一归因错误,绝对化了因果关系。
这个因果关系的扩大化,就是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不合理理念之一,叫做“绝对化”。放在佛学中理解,就是“执着”。
生活中的归因常识,加之因果轮回的宣传,让我们深陷因果关系的泥沼,忘记了原本只是相关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