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背负父母期待长大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读《无声告白》有感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无声告白》开篇便以莉迪亚的悲凉结局直指混血家庭关系的畸形与隔阂。

莉迪亚,何许人也?据作者介绍,她是家庭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不仅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更背负着父母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

这样一个被“爱”包围的花季女孩,为何会死在凄冷的暗夜冰湖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作者的故事里,也发现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家庭隐秘:

渴望女儿出类拔萃继承自己医生事业的全职妈妈、

希冀女儿融入人群受大家欢迎的华人爸爸、

不被父母关注却仍然想得到爱的哥哥和妹妹……

就连莉迪亚自己,也并非父母认为的“乖乖女”,在她死后,她“真实”的一面逐渐暴露在她留下的烙印中:

书包衬里的香烟和安全套、

床底下已经坏了的爸爸送的项链、

书架上按年份摆放却一个字都没写的妈妈送的日记本……


失去了莉迪亚的房间,似乎还是不能告诉我们她死亡的真相,但又存放着一切问题的答案。

警方的调查也佐证了我们的猜测,此案最终以自杀结案,理由却滑稽地精准:来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粘稠沉闷的父母期待、无法够到的唯一寄托(考上哈佛的哥哥)以及始终假装成另一个人的扭曲自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将莉迪亚无情推向冰湖的手。

就像作者所说:“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显然,莉迪亚选择了前者,她在还没来得及建立自我认同与外界环境平衡的年纪里,草草结束了自己短暂地一生。但又有多少人,仍然在脑海中憧憬着另一种生活,却被现实情况无情碾碎,最终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流逝中,学会了得过且过呢?


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里,并不少见。

父母说:我们供你读书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

父母说:工作还是要图个稳定,考个公务员吧。

父母说:毕业了多相亲,找个合适的赶紧结婚。

父母说,父母说,父母说……在这些嘈杂的声音中,我们逐渐学会遵循他人为我们规划好的人生标尺。

不,或许在更早的孩童时期,我们便已经掌握了这项“本领”,懵懂的我们从小便怀疑: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如果,我不是“我”,不是父母眼中的“我”,那这份爱是否会打折?于是,努力活出父母期待的样子,这何尝不是一种讨好与献媚。

但是,请永远不要,为了迎合在意的人而关掉自己内心的声音,太渴望被爱,反而会丢失了自我,一生陷入迷惘中。

就像《无声告白》封面所说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苦难不会过去,

除非你发现别人的期待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成为你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