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定义: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也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结构: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信息源:人际沟通中,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始发沟通过程。
信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个体的感受要为他人接受,就必须将它们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以为他人觉察的信号。
通道: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的各种感官都可以接收信息。
信息接收者:是沟通的另一方。个体在接收带有信息的各种音形符号后,根据自己的经验, 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或态度、情感。
反馈: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在沟通中,双方都不断的把信息回送给对方,这个过程叫反馈。
障碍:人际沟通常常发生障碍。
背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
沟通的主要功能。
获得信息的手段;
思想交流和情感分享的工具;
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 途径;
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际沟通的分类: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分,前者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后者是在正式沟通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沟通网络:
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
比较沟通网络的沟通质量常用指标:信息传递速度、准确度、信息接收者、接收的信息量、满意度。
非正式沟通:留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身体语言沟通:是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触摸、姿势、与装饰、人际距离等;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关系定义: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有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流阶段。
自我暴露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现实给他人。
奥特曼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和接纳的程度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的暴露自己。
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探测器,想要了解对别人的接纳程度,通过评估我们自身的暴露水平筋就可以做到。
自我暴露由浅到深,有四个水平:
情趣爱好方面、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人际关系状况、隐私方面。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际交往中遵守下列四个原则:
相互性原则,基础是彼此之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
交换性原则,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或等于失。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与否定。
平衡原则,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往往是不对等的,这会影响双方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称为【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主要观点是:
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融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情感需要指爱他人或被人所爱的需要;
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及其 严重问题;
三、对于三种基本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这样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投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
即主动包容式,指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被动包容式,指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主动支配式,指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被动支配式,指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主动情感式,指表现对让人的喜爱、友爱、同情、亲密;
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漠、负性情绪较重,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四、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包容需要:儿童与双亲交往少,那么就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
如果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那么就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等;
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的沟通、融合、那么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是群居还是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良好。
支配需要: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使之有一定的自主权,那么就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
双亲如果过分控制,那么就易形成专制式的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别人,易独断专行;
或者形成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表现出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
情感需要: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和训斥,那么长大后就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密关系;
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关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的对待自己。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群体形成过程的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地发生,群体解体的过程的顺序相反,显是感情不和、继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以包容,导致群体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