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快乐而仍然快乐的才是悲观主义。——木心
当下生活很糟糕的时候,人们就把期望寄托于远方和未来。
例如高考之后,许多人都会选择人离家很远的大学,逃离故乡,仿佛就能摆脱青少年时期如影随形的痛苦。
在电影《凯蒂的告别》中,女主凯蒂是一名善良得有些懦弱的女孩,在小镇里的饭店里当侍应,因为母亲酗酒,家庭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于是,除了正常的工作,她也会和熟识的男性“兜风”,出卖肉体来获得额外的金钱。
她的梦想就是攒够金钱离开这个让人伤心欲绝的小镇,去旧金山当一名美容师,帮助人们获得美丽和快乐。
后来她被亲人背叛,失去居所;爱人误会,失去爱情;朋友污蔑,失去工作;面对生活对她的种种不公,她只是默默地接受。我不知道最后失去一切的凯蒂有没有选择死亡。如果是我,是没有勇气接受幻灭的结局。
当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的时候,死亡的样子不再面目可憎,开始变得逐渐柔和,变幻出五颜六色彩虹般的柔软光芒,它用清心寡欲来吸引你,用超凡脱俗来诱惑你,这种没有没有过的未知体验开始让人向往。
人们如蝼蚁般开始跃跃欲试,想要跳脱阴暗泥泞的现世。可是逃离哪有那么容易呢?除了自然死亡,每一种逃离都充满了痛苦,这是大概是上苍对于人类变相的惩罚。
后来我学会尝试用上帝视觉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当你仔细剖析自己的灵魂结构后,就会发现当在痛苦发生的时候,以第三人称去看待外在事物对本身的影响,在心理上就不会显得那么痛。
这种行为也可以运用到当生活乏味无趣,走投无路的时候,这时候是一种麻木的钝感,像苹果里的虫子偷偷侵蚀你的心。
这时,你甚至会选择将自己坠入无穷尽的痛苦中,例如尝试新鲜事物。
把自己沉浸在危险的状态中,这是一种很有趣,但同时也带有毁灭性倾向的行为。
它需要勇气,需要对生活节奏的准确把握和判断,眼看着她一步一步走入自我束缚的牢笼,但人终究不是运行程序,可以控制感情的得失。
所以为了将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在别人伤害自己之前,先把自己弄得体无完肤,这是一个拙劣的,愚蠢却不得不的做法。
感情过于强烈就会造成极端的事件,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在美貌、权力、钱财面前,心被蒙上了一层猪油,利欲熏心的未知真的可怕。
痛苦是永恒的,所以人生需要痛苦。
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东西,那就是对人生的掌控权。首先来说痛苦,生活中的痛苦如果没有利用价值,没有痛感证明人存在的意义,那么,我宁愿做一个浅薄无知,流连于生活表面的俗不可耐的人。
有些人为了深刻故作高深,假意痛彻心扉,这种行为也是有意义的。意义在哪里呢,在别人的眼里。通过拙劣的表演达到目的,这不就是意义的所在。
有时候真的没有必要愤世嫉俗地去大肆批判。站在道理的制高点上,这不是也是一种偏见么?假作圣人的样子丑陋之极。
有时候我也会假装痛苦,自己的性子比别人向来是慢半拍的,许多事情发生后才后知后觉,别人不问,我也不会多加解释,因此造成了很多人对我的误解。于是,后来我痛的时候,就会做出痛的样子。
但有时也在想,如果他认为我是在假装痛苦怎么办,真痛在假痛的包裹下变成了假的,岂不是得不偿失?有时候就是这么纠结,一件简单的事情参杂了太多的情感就会变得复杂混乱。浪费脑细胞在这种事情上思考,真的难为别人了。
这么想来,善良真的是人生在世最简单的品质了。
人生的掌控权基于存在的基础上,倘若没有存在,控制就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为了获得掌控权,避免人生像莫比乌斯环一样永无止境的,在循环中消耗,任何突破性的变化都是可以被接受的,至少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任何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接受不等于赞同。
大多世人还是会利弊权衡一番,在精密的计算中规划出有利的方案,哪怕不能够被执行,画出一个美好的大饼也是一种成就。
如果丧失了掌握权,在一件事情中无法做到主导,在结果确定的情况下,我会逼着事情进入下一个阶段,忽略中间那段难熬的时光。
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你一定明白,这种煎熬比女孩第一次破处还要痛。请原谅我不太准确的形容,你也可以理解为分娩之痛。总之,我是十分厌恶这种等待的。
无论是生活,工作,爱情,无一例外。
所以在别人伤害之前,我就自损八百,等敌人来的时候,让他目瞪口呆。
如果你这么做了,就会发现所有的伤害都是可以被无限接受的,真实世界给的所有痛苦,在发生之前已经被细细品尝,琢磨过了,所有不合逻辑,无理取闹,辜负的情感,都可以乖乖的,坦然自若地接受。
那些疯狂的,不理智的情感在肉体交融中也会因为麻木变得更加清晰。蚂蚁组队从大火中逃生,空中弥漫着蛋白质烤焦的味道,那些想法就如同气味,不讲道理地侵犯你的思想,你将变得无比的理智,甚至有些冷血。
可能是认知体系有了偏差,关于那些治愈系的电影,总是无法准确地将自己带入到其中的情感之中。
那些细微的快乐、幸福,明明是稳定的使人温暖的情感,我却觉得不安,因为过于美好,所以害怕失去,这中患得患失的性格造成了我对周围所有感情的不信任。
一切的关系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破裂,到达顶端后就会消逝,唯有利益永恒。
这是我长久以来的,对世界万千感情的看法。
人是一个双面的矛盾体,想法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着,换一种角度来对待生活。又是如此的渴望一种真挚的,亘古不变的感情,这不仅仅所谓的婚姻对外在事物的抵抗行为,而是两个人精神上柏拉图式的爱恋和崇敬。
柏拉图恋爱在最初的时候指的是同性恋,是男性间的精神之爱,因为在古希腊社会,女性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没有学识就无法和男性进行平等的交流,所以女性对于男性来说更多是肉体上的欢愉。
同时也说明了精神世界的高度契合、统一对于两人亲密关系的形成有多么地重要。
如果有人劝你多读书,他可能是爱你的。
尽管深知生活中的期望都会落空,但是是会不自觉地去期望,因为这是平凡生活中的无意中透出的光。我们一面投身于真实的痛苦中,感受心脏在窒息中存活,一面疯狂地运动,工作,读书,柔弱不羁地投身于正常的放纵。
感谢喜欢我并且欣赏我的人,尽管如此,也无法改变我对自己的鄙视和轻蔑。
最后引用姜思达的一句话最为结尾
“现实就是很伤自尊,很多理科生的文史水平,是我这种文科生赶不上的;那些比我生得好看的青壮年,也确实要比我努力一些;那些情感经营的顺风顺水的哥们姐们,工作起来也是动力满满。
这个世界上没那么多对立,也没那么多选择。它们都老老实实呆在那里,等你想方设法地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