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037】
朋友在微信上跟我抱怨说,她本来兴致勃勃地在和她先生聊着关于孩子的话题,但是却屡屡发现他心不在焉,经常答非所问,要不然就是大段大段的沉默,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导致她很快就没有了深入讨论的兴致,某一刻突然间就不想跟他“对话”了,于是谈话迅速收场。并且跟我强调,这种情形以往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作为朋友,我首先当然只能给予安慰,告诉她据研究显示,男人平均每天大约要说7000个字,而其中的大多数在工作的8小时中就已经说完了,所以回到家就不怎么想说话;而女人平均每天大约要说20000个字,大部分还得在男人在家的这几个小时里全部说完,所以长期下来就会显得唠叨。何况这也并非小部分人独有的现象,大多数家庭其实都是这个样子的。
道理讲完之后我又拿自己作为活生生的例子,告诉她我对这种感觉完全能够感同身受,类似的事情在我身上也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有时候,当我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跟朋友们描述一些我自认为非常有趣的事物,而他们却心不在焉的把玩手机或者看电视的时候,我就顿时觉得仿佛有一盆冰水兜头泼下,瞬间就没有了继续下去的兴致。即使有时他们意识到了,然后会要求我接着说,我也会因为没劲而彻底闭嘴。那种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结果却受到巨大忽视的强烈的心理落差当真不那么好受,尤其是对细腻敏感的人来说。
就像歌里唱的:没那么简单,就能找到聊得来的伴……一生之中,遇到有共同话题的人,本来就是概率很小的事情,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文学、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大量表现“个体的孤独”。朋友的抱怨,也许就在于某一个瞬间,突然就意识到了这种孤独的存在吧。本质上,每个人都是注定的孤独者。
正如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描写的,某人远路回家发现妻子正在和外人偷情,更令他怒不可遏的是“他俩一晚上说的话比我们结婚这么多年一共说的还要多”,以致于最后竟起了杀心,非要致他们于死地。这其中微妙的心理,除了对于“出轨”本身的愤恨,更多的怕是也有出于“妻子跟他没话跟外人却无话不谈”的嫉妒吧。
两个人能聊到一起,要有大致相似的人生经历,大体相合的“三观”,还要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同样强烈的表达欲望,再扩展一些,还要天时、地利、人和都正好具备,才可能引发出一场高质量的对谈,这样细数下来,好像确实没那么容易。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朋友很多,后来越长大越发现,说话投机的其实最多也就那么一两个,这还得命好,许多人终其一生也碰不到这样的一个人,那时突然就理解了古人时常慨叹的“知音难觅”的含义。
正是因为人人都渴望表达,以至于最后“倾听”都成了一种美德。无数人际交往中的争吵、争执,其实只需要这一招,就可以大量的化解。
茫茫人海,我们无比幸运才最终走到了一起。很多时候,我并不需要你真的为我做些什么,也不需要你额外的付出,当我兴致激昂的时候,当我失落低沉的时候,当我喜笑颜开的时候,当我郁郁寡欢的时候,我想要的,其实,只是想和你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