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杨绛的认识,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钱钟书的妻子上面,对她的文章,能叫出来的大概也就只有《我们仨》而已,更多人对她的了解八成也就来自鸡汤中的一些浅显认识而已。
曾有人用“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来形容杨绛先生,赞她不但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更有甘为“灶下婢”的奉献精神。
今天,我们姑且不看五美,不议渣男,静下心来,读一读这位让钱钟书先生痴迷了一辈子的精神贵族。
1.寒素人家
杨绛本名杨季康,出身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秉性正直酷爱读书的书生、穷官,她的母亲则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
提起她的父母,杨绛曾这样回忆:“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
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学校让他们分专业,杨绛颇费踌躇,便回家向父亲求教。
“我该学什么?”
她的父亲杨荫杭回答:“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开导她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于是,杨绛终究不顾老师的惋惜与劝导,在文理之间毅然的选择了文科,最后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
杨绛便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中。
2.最贤的妻
钱钟书与杨绛在清华大学相识相知相爱,后来夫妻二人一起到牛津大学求学。期间,因为饭菜粗陋,且钱钟书吃不习惯,杨绛便一面读书一面承担起照顾钱钟书的重担,每日下厨张罗两个人的饭菜。
钱钟书心疼爱人,还特意作诗道:“卷神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
后来,他们的女儿出世了,杨绛住院期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每天来产房探望时,常苦着脸对她说,“我做坏事了。”
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他就放心回去。
隔天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下次来又把门轴弄坏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正由于杨绛说“不要紧”,他就真的放心了,钱钟书始终对杨绛的话深信不疑。
钱钟书的《围城》家喻户晓,读者如云。他作此书期间,正值八年抗战时期,杨绛甘做“灶下婢”,全力辅佐夫君。
杨绛自己回忆说:“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的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着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而钱钟书也在《围城》的序言中写到: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理这本书献给她。
钱钟书晚年住院期间,杨绛不离左右,很多人劝她回家由别人替换替换,她却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后期,钱钟书已不能正常进食,杨绛便每天在家里熬了鸡汁或者鱼汁,准时送到医院,即便有保姆帮忙,却也事事亲自照料。
3.最才的女
杨绛的身份因钱钟书的妻子而被人熟知,可是大家所不了解的是,她是钱钟书的清华同窗,季羡林大师的同学,朱自清先生的学生。
她早年所创作的剧本《弄假成真》、《称心如意》、《风絮》等在当时享有盛誉,她的散文集《我们仨》,小说《洗澡》更是读者如云。
另外,她作为著名的翻译家,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所翻译的《堂吉柯德》被誉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总印数达七十余万套。
为了译好《堂吉柯德》,杨绛从1958年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学了两年,1961年开始动手翻译,到1966年已经完成了工作的四分之三,可惜由于“文革”的干扰,直到1976年才完成。
1997年她的女儿因病去世,第二年钱钟书先生也与世长辞。
钱钟书离世后,年近九旬的杨绛闭门谢客,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翻阅整理丈夫生前的手稿,将那些零散残破的手稿逐一精心的拼贴起来。因为杨绛的努力,钱钟书先生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得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匠的精神成果。
杨绛一生淡泊名利,长期身居陋室,晚年亲人相继离去,她独伴青灯,记录下这个家庭六十多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家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
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让闻者落泪。
4.爱国人士
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席卷中国,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在践踏着祖国美好的山河,钱钟书与杨绛中断学业,摒弃一切,匆匆回国。
1949年上海解放前期,很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而钱钟书与杨绛拒绝了台湾、香港和国外的盛情邀请,毅然留在了国内。
50年后,在一次访谈中,有人问为什么,杨绛回答说:“很奇怪,现在的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国家当时是弱国,受尽强国的欺凌。你们这一代是不知道,当时我们一年就有多少个国耻日,让我们去国外做二等公民当然不愿意。很多外国人不理解我们,认为爱国是政客的口号。政客的口号和我们老百姓的爱国是两码事。我们爱中国的文化,我们是文化人。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
5.好读书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曾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个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个星期都白过了。”
杨绛一生酷爱读书,她说:“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及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所做的感动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就是,她决定把他们的夫妇的全部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以奖励那些好学上进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象征,也寄托着两位文化前辈的期待。
杨绛在文坛在翻译领域的都享有极高的盛誉,而她的日常生活却十分低调,从容,甚至远离尘世。
钱钟书称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而杨绛自己却说:“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首发于公众号“写手圈”,爱写作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