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其超越
第一,认识层面的困惑
作为教学内容的“学校知识”,总是包含了明示知识与默会知识,或者说,理论知识和体验知识。换言之,双重课程要实现学术知识与生活体验的统整。如果分科课程仅仅关注学术知识,综合实践活动仅仅关注生活体验,都是一种偏差。这是因为,离开了“经验”的”知识”不过是单纯的“信息”,而离开了“知识”的“经验”不过是单纯的“体验”。
第二,实践层面的困感
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
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
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满足如下条件一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通过四个“学习环”理解与计划、行动与分享、省思、思考点与修正一的展开,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解析问题,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直面有现实感的问题。从事真实性的学习课业,学生的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真人真事参与。这样,有助于改进由于学科分化而产生的知识分割,把各个领域的学习关联起来,提升学习的现实性和效率。
第三,制度层面的困惑
应试教育,特别是高考制度滞后造成的阻力,使许多学校并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用一种课程元素替代另一种课程元素而已,双重课程要素需要嵌入支持性的体制、机制之内才能获得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学观”的改造。教学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它非但不是跟时代、社会、文化毫无关联地产生的现象而且恰恰是跟时代、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类现象。教学也决不是什么单纯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交织着活生生的生活体验、科学认知、精神成长的过程。进一步说,教学是基于教师和学生沟通合作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一种兼具科学性创造与艺术性创造的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倘若能够倡导“差异性原理、参与性原理、合作性原理”三个原理,将有效地破解“灌输教学”和“分层教学”,并且有助于形成探究知识的共同体”。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从“第二课堂”到“活动课程”的实践经验的积累,终于在新课程的架构中确立起自身的课程地位。这在我国课程行政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课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过,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及其话语霸权尚未彻底瓦解的背景之下,反思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全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个人粗浅认为应试教育体制不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想要大展拳脚困难重重,毕竟太多家长、学生、老师和学校不敢轻易冒险。高考评价制度不改革,综合实践课程课程推进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甚至给学生和老师带来额外负担,有悖课程改革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