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长跑,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你觉得跑得很累,再跑下去快吃不消了。并且脑海里不断地回响着”我跑不动了”的声音,但是一想到离自己定的里程还有点距离,就决定让自己咬咬牙坚持,于是继续跑了许久。不知不觉中,你发现自己没那么累了,而且不知不觉竟然坚持到了终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案在于大脑对自身的保护。生理学家将我们运动中第一次感到的疲劳感称为“虚假疲劳感”。
开普敦大学运动科学教授蒂莫西.诺克斯认为,运动过程中第一次感到疲劳往往不是因为肌肉无法继续工作了,而是大脑过度保护的监控系统发挥了作用。
大脑为了身体减少能量消耗,往往倾向于让我们选择低能耗的途径去工作或学习。一旦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我们习惯的和熟悉的,那么大脑就会将这种行为归类为高能耗行为,进而限制我们的高能耗行为。
这与达尔文所说的头脑进化原则相似——照顾生存是头脑的主要任务,只要是对生存有所威胁,它就会做出强烈反应。尤其是当我们遇到非生物性需求的耗能行为时,我们的大脑潜意识会告诉自己不要去做。这种反馈在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复杂多变的原始环境中,消耗太多的能量不利于自己接下来的捕食和逃跑。
没有足够的能量不能捕获到食物并逃脱天敌伤害,也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而剩下的也就养成了“偷懒”的天性,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难看到很多动物吃饱就睡,睡饱就吃。对于人类来说,到今天大脑还存有非常多的这种进化遗留。
我们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在初期往往比较容易退缩。因为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消耗很大的认知资源,这种不熟悉的感觉会让我们的大脑把这种陌生的事物归类为让我们“疲劳”的东西,进而让自己退却。所以,坚持做一件让自己进步、但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往往令人非常头疼。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做一件事最容易放弃的阶段是在刚接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各种不适,非常想要放弃。实际上,这就是大脑的过度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它努力让我们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去享乐,希望我们放弃,不要消耗太多能量。但实际上,这种对新事物初始接触产生的虚假疲劳感,往往在大脑的承受范围之内。
就像我们在运动过程中,大脑感受到了不断升高的心跳速度和快速减少的能量供应,它会努力告诉我们自己累了,需要休息,而第一次这样的信息反馈,往往也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它并不是我们肌肉不能工作了的表现,而只是一种情绪和感觉。
这个时候我们能否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如果我们不够自信,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放弃,而如果感觉自己有能力继续坚持,那么我们就能够在坚持过程中,慢慢消除虚假疲劳感,进而让自己坚持到底。
当我们有一项学习或者工作任务的时候,这种虚假疲劳感会在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成为我们学习的障碍,进而造成我们的拖延。人脑的构建保留着很多的原始成分,这也注定了“坚持不懈”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