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这本书时其实并无好感,以为只是本普通的游记罢了,当我看到他们在加尔各答做义工时,顿时对他们竖然起敬,瞬间觉得他们并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沉醉在安逸的灯红酒绿里的普通游客,他们追逐的不是XX天XX游的走马观花的快速旅游,而是崇尚入乡随俗、内观修行的灵魂自由。作者和她的丈夫选择在印度,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作为他们的间隔年旅行,也许这些东南亚国家在很多人眼中并不是旅行圣地,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感受到的是贫困、忧郁、脏乱、善良、勇敢、无私的震颤……
记得在加尔各答时,他们加入垂死之家的义工行列,为即将死亡的人们提供最后的服务。在那里,长期义工负责沾满大小便的衣物的第一道程序——把衣服上的屎用刷子刷干净,永远记得一位法国男孩在刷衣服时说的一句言“full of shit”,能够想象出一张英俊而略显无奈的脸庞下嵌着一颗坚韧善良的心的美妙画面。小小的仁爱之家,却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使们,来自日本的严谨勤劳的悦子阿姨,来自英国的会说中文、精灵友善的施恩慈……
他们有的是趁着放假出来做义工的学生,有的是辞去工作准备以做长期义工为目标的人,有的人是把此地作为间隔年旅行的必经之站,这些坠入凡间的天使,视助人为己任,把有限的青春和无限的精力奉献在陌生人身上,放弃光明前途,放弃安逸舒适,只为遵循内心深处对自由和仁爱的追逐。
作者并不是宗教信徒,在旅行中却对观寺礼佛情有独钟,就像作者所说:“佛陀并非是天马行空的创造,而是在对人生和人性进行深刻思考之后形成了自己一套令人信服的思想体系。”记得作者及其丈夫在曼谷的禅修中心做为期十天的内观修行,要求男女分开修行,学员之间不能说话,每天4点钟起床,做2个小时的静坐,6点钟吃早饭,早饭后是3小时的静坐,过午不食,每天有12小时的静坐、听诵经。条件之艰苦、肉体之疼痛,令很多人在第一天就逃跑了,作者在经过前四天的烦躁不安后,开始无止境地流泪,随之一切又归于沉寂,心灵平静无痕。我很向往这种内观修行的过程,学会面对自己、探索内心的真实世界,同时感悟佛教哲学的大智慧。
16个月的旅行,看似疯狂的举动下却暗藏着两颗不安现状、追逐自由的灵魂,他们出世,花大量的时间礼佛、朝圣、做义工,仿佛坠入另一个时空隧道,寻觅简单友善的返璞归真;他们入世,拜访老友,拜访名胜古迹,参加当地节庆,像普通游客一样感受着异国情调的感官震颤。就像作者所说,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不是疯狂消费的痛快淋漓,也不是放弃社会责任的美妙滋味。真正的自由是自由意志的自律,敢于运用理智的勇气战胜原始的欲望,自己为自己制定法则,主宰自己的人生。
作者回到云南的时候,面对大理、丽江这种小城市的慢生活时,她清醒的认识到,她并非喜欢隐于市井的田园生活,也不喜欢大城市的忙碌生活,而是喜欢两者之间的转换和平衡,唯有变化才是她最美妙的满足。想必这就是当下流行的既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浪迹天涯的理想生活,我也很喜欢她所说的生活状态,在我可以有资本浪迹天涯之前,我还是朝九晚五的攒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