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什么是幸福?就是爱情与婚姻一致,工作与兴趣一致。这背后其实是选择的逻辑,是价值观与个人思维的结果。但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总在迷茫,总在寻找,什么事是我要做的事?类似于哲学家“保安”常问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今天,针对到哪里去?我要做什么事?做三个阐述。
1.仅做正确的事没有太大价值
2.做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最有价值
3.衡量正确与否,不能依靠大众认同;
首先,看第一个观点:
1.仅做正确的事没有太大价值
感觉让你匪夷所思,正确的事没有太大价值。这不是哗众取宠吗?但注意,我说的是没有太大价值,不是没有价值。因为做正确的事的人太多,大家都在做这件事,你只是众多做这件事情的小小一员,你不一定能脱颖而出,也很难鹤立鸡群,更谈不上颠覆性创新。
为了解释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做一个分析,我们把人群笼统分为你和别人,把事情抽象为正确和错误,这样就可以做一个你和别人正确错误的四象限图。大概这样的:
看这个图,我们大概能确定我们如何选择做事。最糟糕是第二象限:你错误别人正确,自己还自以为是。其次是第三象限:你和别人都错误,这就好像是一群堕落的人,一群无知的人,在一起,互相抱怨。从不想想自己是否正确,却可能总是抱怨社会对他不公,命运对他不好。教好的是第一象限,你和别人都正确,大家都做着正确的事,竞争就特别激烈。想做出成就,难度较大。这就是我说的仅做正确的事,价值不大。背景就是大家都做着正确的事,竞争激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都做小视频创业,都做内容创业,都去跟风,挤到风口的猪太多,风已经吹不起来了。但做正确的事还是好过于做错误的事。
那做什么事是最有价值的呢?很明显就是第四象限:做你正确别人错误的事。这样的事难找,但确实是上佳选择。而且做的初期,别人不理解,也应该不理解,所以会带来很多误解。有时候,你甚至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另类,像疯子一样。这就是我定义的第二类事:
2.做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
特立独行,有时会被贬义。认为不合群,标新立异。浅层理解就是染一头黄毛,不好好走路,不好好说话,阴阳怪气。这是肤浅,是怪胎,是误解特立独行。特立独行的本质是思想的与众不同,是见解的洞察深刻,是你看到的本质别人却不一定能看见的。最核心是有内核,而不是肤浅的外显。
对特立独行做完解释,我们再来看特立独行且正确。特立独行并不可贵,可贵在正确。如果你思想特立独行,但错误,那就回到第二象限。不但没有价值,还非常有害。所以二四象限也就一点之隔,好像天使和魔鬼就一念之差。所以,特立独行必须有正确去统领才有价值。
如果你做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这时别人并不理解,ok,恭喜你。你只要坚持行动,会大有作为。如果你越正确,别人越是不认同,这件事的成就可能越大。我们可以看一个图:
这时,可以看到,你的成就面积等于你的正确程度乘以别人的不认同度。所以,如果你正确,别人不理解,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起码证明,和你做这件事的人并不多。虽然路上寂寞一点,但也少了纷扰,多一些专注。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可以说现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产品,基本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乔布斯的苹果,成功原因之一在于他特立独行且正确的思维。他开发的苹果系统,封闭但真的高效好用,我现在都不大愿意用win系统了。他做的mac,将美学融入设计,轻薄漂亮,爱不释手;他做的iphone,去掉了键盘,干掉了诺基亚。今天看来理所当然,但在他研发初期,又有多少人理解他,又有多少人骂他疯子呢?
微信的张小龙,微信之前有飞信,有米聊。张小龙开发的微信,坚持他特立独行且正确的思维,大刀阔斧,将语音短信图片传输都融入手机,用极简的方式应用,用奥卡姆剃刀法则,将产品极简,做了最核心的功能,却做了极简的减法。今天看来,好像理所应当,但开发产品的谁不想着增添尽可能对的功能满足用户。但张小龙不怎样想,他坚持了他的独立思考与正确的特立独行。
类似的还有马云当初的阿里巴巴,比尔盖茨的微软,这些创新,都是基于特立独行的正确。所以,创新的背后,是思维的不一样,是思想的正确特立独行。如果一味追风,风估计没追到,自己却不知道刮哪儿去了。而保持思想的特立独行且正确,有机会做出创新,更有可能做出不一样的事业,让你脱颖而出。
因为思想和行为的特立独行且正确,难免会被周围人不理解。这时,会遭遇很多别人的评价,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是今天第三个观点:
3.衡量正确与否,不能依靠大众认同;
我们生活在群体之中,不可能不受别人影响,不受大众评判。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我们可以选择性听别人的意见,但不能活在别人的评价里,阴影中。
以前,我在中学做老师,发现一个怪现象,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最终的考试成绩并不是特别好。按理说,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应该是好的呀。后来我仔细分析了部分同学,发现了本质。有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的问题质量并不高,他们关注焦点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关注同学的反应,用不客气的话说,就是出风头爱表现,在乎同学的评价,本质上对问题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和消化。和学校课堂一样,社会上,工作中同样有一批这样的人,爱出风头爱表现,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性格,成为“表现型性格”,典型特点就是不关注问题本身,而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这就事与愿违了。课堂上也好,生活中也罢,我们注意力的重心,应该是放在自我生长上,放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上,而不是放在他人的评价上来证明自己。如果你能力提高,结果好,不证自明。如果你本身平庸,怎么证,也是客观的在哪里。生活中,我们可以自然展现能力或实力或结果,但绝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表现自己,证明自己上。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成长上。
同样的,我们做的事情的正确与否,也不应该放在别人的评价上。我们参考别人的评价,但注意力却应该放在事情本身的逻辑上是否成立,思考上是否独立,自己用行动证明过程中,是否依然成立。
因为正确的特立独行与错误的特立独行仅一念之差,天堂与地狱也许就一墙之隔。所以,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正确?非常重要。一定要参考别人的意见,却要自己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最为关键的是用行动去证明。因为实践是检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最后,小结一下。我们和大家一起做正确的事,但最好最优是做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那样我们的工作和爱好就一致了。做事时,要选择思想的独立性,逻辑的可推行,行动的检验性。注意力花在成长和结果上,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花时间去证明自己。能力成长,事情特立独行且正确,结果很好,不证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