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纯银V的启发,我重新思考了一下何为“产品模型”,按照纯银老师的看法:产品模型是一个产品最关键的部分,产品模型搭建得好,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产品模型由商业模式+产品架构+运营模式三方面组成:
纯银老师的产品模型
纯银老师所总结的经验是在2010年-2015年,15年以后大量的红利消失了,所有的平台都趋于成熟,开发者的竞争接近白热化,苹果安卓系统07年刚出来的时候下载量躺着都能日增过千,微信公众号刚出来的时候随便写写增粉过万,但是现在呢?
土豪公司可以用钱砸,比如游戏《新天龙八部》,搜狐开发、腾讯爸爸发行,一天时间就能占领下载榜的第一位,不过这种个例对我们99.99%的人来说完全没有意义。这时,冷启动的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关键,怎么样让产品跑起来,为此我提出了新的产品模型: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模型:今日头条以及网易云音乐(产品受众广,更易理解)
一、今日头条
冷启动:
产品上:搞笑囧图+内涵段子积累首批目的用户,此
后再导流回今日头条
渠道上:占领线下手机预装渠道
商业模式:精准广告
产品架构:
第一阶段:个性化推荐+无限信息流
第二阶段:微头条PK微博、问答PK百度问答
第三阶段:火山小视频、抖音短视频沉淀用户关系
最后阶段:当你刷一下今日头条,得到8条更新,其中1条为热点新闻、2条为个性化的新闻、1条为你喜欢大V的微头条、1条是关于热点新闻话题的讨论问答、1条直播、1条搞笑小视频(另一条毫无疑问是精准广告),这时候商业模式就形成了闭环。我给大家回顾一段历史:
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PC搜索市场百度占领了60%的份额,Google占领了不到30%的份额,当你用Google进行中文搜索的时候,首页内容一大半竟然是百度的内容,搜索“成龙”,就是:成龙的百度百科简洁+成龙的百度视频+成龙的百度图片+成龙的百度MP3+百度关于成龙的百度知道问答+成龙的百度贴吧(略夸张),很明显,Google已经大势已去,外加要处理一些政治因素,还不如直接退出中国市场。
运营模式:
1、前期允许标题党。现在用户多了,也出名了,该承担社会责任了,标题党明显少了很多
2、狂追社会热点,有意迎合目标用户,刺激社交传播(不要说今日头条没有一个编辑,毕竟就算没有编辑,前期也能有意选择激进的文章进行推荐)
今日头条有钱后的运营策略就没什么好借鉴的了:砸户外广告、10亿补贴头条号、重金挖快手网红
网易云音乐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