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尾爸爸对打招呼的邻居说,“早知道,她在世时我就该对她好些。”
其实,我们都早知道的,知道身边的每个人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我们不知道的只是具体的日期,于是,会常常忘记还有这回事,活得好像她们会一直在我们身边似的。
片子是小津安二郎1953年的作品,画面还是黑白色,剧情节奏缓慢,正如电影里诉说的家庭故事一样,也亦如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两个多小时,中间部分差一点就坚持不下去,多次用空镜头来展示家里的摆设,那种感觉好像就是在看隔壁的李奶奶家的故事,两个老夫妻俩已经暮霭沉沉,四五个孩子们都长大了,离开了父母,在大城市里安了家,从此音信杳杳。
老夫妻俩决定去东京看一看孩子们,结果到了东京,大儿子工作太忙说好带他们去逛东京也没有去成,大女儿害怕花钱不愿意带他们出去,因为家里办讲习会赶走了父母害得父亲无处可去最后酩酊大醉被警察送回来。唯一让他们感动的是二儿子的遗孀尽心地照顾他们。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令人唏嘘不已。
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最先令我泪目的,是奶奶带着大儿子家的小孙子出去散步,孙子们并不亲近长辈,看到的并不是膝下承欢的欢乐模样。在山坡上,小孙子在无聊地拔着草,奶奶在一旁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是像你爸爸一样当医生吗?等你当了医生的时候,不知道奶奶……”
那一刻突然想起了奶奶,最后几年,她也常常会对我说这样的话“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你回来了。”“等你下次回来的时候,不知道我还在不在。”最后一次她送我到巷口,那天天特别好,阳光明媚,她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一直往巷口走,我让她回去,她还是执意地跟着,笑着又说那样的话,我笑着回应不会,心里却特别特别的酸楚。
我们长大了,他们却老去了,彼此相距渐行渐远,时间的洪流在这件事上从来都不曾马虎。当我们长成你们想象的样子,你若在,多好。
他们最怕委屈了你
电影中还多次通过对话显示出作为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听起来颇让人感到心酸。因为忙碌的原因照顾不到,夫妻俩被子女们送到热河泡温泉,结果泡温泉的地方夜晚十分吵闹,两个人根本无法入眠。多处用了声音对比、场景对比,来凸显夫妻俩对环境的容忍。听着房外那聒噪的音乐声和嬉闹声,我都跟着烦躁起来,而两个人说的,只是“让他们破费了。”“这里还是适合年轻人啊。”
后来受不了打算回家,先是回到女儿家,结果女儿说今晚家里要举办讲习会就走了。老夫妻只说道,“回来的不是时候啊”,还开玩笑说,“真的是无家可归了呢。”全程没有半点指责与埋怨,那份隐忍正如千千万万的父母一样,从不计较孩子们的过错,只是担心是否会麻烦到他们。
他们可以给你一切,还担心着成为你的负担。
对好人请温柔以待
父母与子女正如一只手掌上的五个手指,血脉相连却又相互独立,等孩子们渐渐长大,等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孩子会变的”。正如纪子安慰因为大哥大姐的自私而生气的小姑子时所说,每个人都会变成那种模样,不是他们自私,是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是,纪子你并不是那份模样,你是个好人。
如果说大哥大姐并不孝顺父母,我想他们并不会承认,他们只是用他们认为对的方式。可是对错的标准不是金钱的付出,却是一颗心真真正正能够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是多花点时间,是温柔地对待他们,是多一些笑脸,是多一些耐心,是多一些陪伴少一些指责,是让他们感到温情,而不是感觉成了子女的包袱。
这一部电影,不知道模糊了多少次眼睛,看着他们的离合聚散就像看着自己身边的故事。看完之后立马给家里打电话,说说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去买东西时,顺便给明天要赶回来给我上课可能吃不上饭的教练买点吃的,大概是遇见的最负责的教练,我还怼他,感到丝丝歉意。又想到有些时候对一些人表现出的不耐烦,感觉十分没有必要。某一刻,跟良心发现似的,觉得应该对身边的人温柔点耐心点。
另外一个感触就是,立马想做的小事就抓紧去完成,不要用现实的标准来衡量而裁减掉看似微不足道的幸福,比如一直想去看李村公园的海棠花开了吗。看外面天色未暗就套上外套立马下楼,走到半路飘起小雨来也觉得无所谓继续前行。公园里的连翘、迎春、杏花已开到荼蘼,那竞相开放的场景用灼灼芳华一点也不为过。好在海棠花只是冒出娇红的花骨朵模样,兴许再过两三天就开了。真高兴没有错过花期。
对身边这些好人们,对自己,请努力去温柔以待,毕竟,能陪的,也就是这一世而已,而这一世零零散散分割开来,也没有多少时日。
城市那么大,一转身可能就找不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