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树漓花
第一次听说李雪,是三年前。
在网上搜寻心理学文章的时候偶然看到她的新浪微博,读她的那些文字忽然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三言两语直指问题的关键,用非常精练的语言就把我心底里压抑许久的东西疏通了,让人顿觉清爽畅快。从此就开始关注这位美丽的80后心理培训师了。
最近读了李雪的新作《当我遇见一个人》,有种强烈要和大家分享的冲动。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母婴关系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一切关系,因为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并成长,而幼儿及童年时期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婚恋生活、工作状态等等都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有真正认识到父母与我们的相处模式对一个人一生所形成的巨大心理影响,才能有效地疗愈那些在成长中抹不去的伤痛,成长为更智慧的自己,自我修复,不再将自己的心理创伤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对个体及整个家庭而言是一本非常值得认真通读且意义深远的心理学图书。
以我为例,最不喜欢的两件事,一是不喜欢别人到家里来做客;二是极其不喜欢被别人毫无征兆地强行分派其他事务,心里明明很委屈抗拒但嘴上却不好意思拒绝,总怕别人指责而产生惶恐和焦虑。
阅读了李雪的这本《当我遇见一个人》,追溯自己的童年,不禁十分感慨,那些以为早就消失的记忆竟然根本就没有忘记过,穿过时空隧道看望孩童时期的自己,让我完全明白了我为什么会是这样。
记得的有小伙伴来家里找我玩,妈妈总没有好脸色,甚至有一次我留同学在家吃饭,妈妈不仅言语冷淡而且还摔摔打打,我和同学只好躲在我的小屋不敢出来,后来不仅同学不敢来家,连我都不敢让同学来家玩了,实在是太害怕妈妈不高兴时家里沉闷的气氛。
我是家里的长女,下面有弟弟和妹妹,虽然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但总被分派看护弟弟妹妹的任务,而且时常被挑剔:这个做不好,那个没做对,明明满心的委屈可还得按妈妈说的去做。其实每一个孩子在心里都是非常忠于自己父母的,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全然看见,被肯定和欣赏,也愿意尽力讨大人的欢心,但孩子毕竟能力和心智都有限,很多时候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有委屈但无力拒绝不属于自己或自己能力以外的任务,那种无处躲藏的惶恐与无助现在想来都心有余悸,原来这样的剧情早在我的孩童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认识了自己的问题,如何去修正呢?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时常保持内观觉察之心,从改变早已被自己内化成固定习惯的关系模式开始:让“内在的父母”不再总跟“内在的小孩”过不去,当出现害怕别人对我们的限制、否定、评判等类似的负面情绪时,内观自己是不是幼年时期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让我们惶恐不安无力承接?通过自我觉察、内观自己,孩童时期那些能让我们感觉快乐温暖、积极向上的能量也会更加清晰有力,而那些带给我们不愉快的消极负面的情绪才会因被看见,只有辨认出被当下唤起的只是当年未被抚慰的伤痕才有可能慢慢疗愈自己,斩断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模式也就斩断了痛苦的轮回。
在我们成年以前,我们对生活的种种理解和感觉很多都是父母给予的大量投射,并潜移默化到我们内心。
十几年的家庭教育让我们基本完成了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而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所以当我们离开父母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后,就会发现在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之间会存在着一条非常明显的沟壑,在与之对接陷入谷底无法自拔时就会有困惑与迷失感,而有了清醒的认识跨越过去就是治愈和修复,这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之路上必经的心理路程。
这本书并不厚,作者以自己大量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实例,从家庭的源头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复杂而抽象的心理活动清晰地描述出来,就像一股流动的能量,真诚而温暖,让人愿意读、喜欢读,给人启发引人思索、令人受益,而书中的插图更有一种童话般清新的感觉,浪漫可爱。
我们一直都在生活之路上寻寻觅觅想要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且还想成为更有力的自己,甚至希冀我们下一代的人生比我们要更健康、更积极、更快乐,更宽阔,那您不妨读一读李雪的这本《当我遇见一个人》,相信您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