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爆炸时代,获取知识是这么的容易,但最终我们又发现,获得智慧反而越来越难。知识向来是系统化的,可是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知识被碎片化了,获得知识被简单化了,就这样我们的大脑也被碎片化了,同时也被简单化了,而被简化了的大脑开始麻木,长满了懒癌,因此思考成了奢侈,而具备系统化思维的能力就更加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加可悲的是,我们竟然不知道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了,并失去了对常识的思考能力。
当人们获取某一知识后,在准备从意识层转化为行为层的过程中,最终导致行为偏差的关键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常识性理解不对。什么是常识性理解呢?我个人用老百姓的一句大白话解释就是: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的逻辑。其实,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一些最基本最基本的逻辑。
举个例子吧,有个人想开饭店,就去问开饭店的人,人家说,不好干呀,干啥别干这一行,不赚钱,问了N个开饭店的人,几乎都是这样说滴。然后这个想开饭店的人,就下了个结论,不行啊,不能开饭店。这里面就有几个简单的逻辑:1、你问的肯定都是身边的熟人,那么人家会不会想竞争的问题呀?2、人家赚不赚钱为啥要告诉你呀,这是个人隐私问题,财不外露,老祖宗就这么告诉我们的,这似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吧。3、他不赚钱,他为啥一直开饭店呢?4、就算他一个人不赚钱,难道他能代表整个行业?上面这四点就是最基本的常识。
我们今天就来捋一捋这些反常识的行为吧,你会发现,我们的关注点一直都没在“点儿”上,而这样的思维方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育儿、交友、吃饭、睡觉······
我们捋的第一个就是 “境随心转”这句话,我想这句话所有人几乎都用过,自我安慰也好,安慰他人也罢,只要是出了状况,就被拿来用一下。
可似乎没有人认真的思考过这句话,这句话的关键点永远在这个“心”和“转”字。说到这个“心”字,千万别一下子上升到形而上的阶段,我就总觉得吧,咱们这凡夫俗子不要总是把佛祖的话拿来用,咱还到不了那个境界。先把这个世间法好好修一修,挺好,用心之前先用脑可以吗?
就比如“境随心转”这句话吧,先搞清楚字义和逻辑关系,这是基础吧。境,指的是我们遇到的所有状况,包括人、事和物,这是具体的;而无形上呢,就是指我们遇到某些状况时,我们心理上的一些感受,比如:悲伤、愤怒、高兴、愉悦、委屈、痛苦、伤心、快乐、欢喜······(人们似乎总是在感受到负面情绪的时候想起用“境随心转”)。其实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的保持一个警觉心反观自己,无论我们的面对的境是什么,正面也好,负面也罢。其实当我们感受到快乐、幸福的时候更加要去自我反省,因为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居安思危”,下一期我们来解读下这个词哈。
接下来的关注点就是“转”了,我们做人有个最基本的逻辑,就是遇到问题要去解决问题,当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一定就是出现了某些问题,那么就要去想办法解决它,这就是“转”的问题,“转”是个动词,那么它的宾语应该是“心”,可是很多人,总是把“境”当成它的宾语,那么就会进入一个死胡同。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要学会跳出来看问题,就是说当你遇到问题时,你要立马让你自己不是你自己,是谁呢?第三方,什么样的第三方呢?看过侦探剧吧,就是你自己要是侦探,来破案,破什么案呢,破你此时被困住了的这个案,先分析这个“境“,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呢,再来一次自己不是你自己的游戏,变成问题的解决者,就是开始“转”你的心,千万别把这个局当成你自己的局,那么你反而能更快更好的“转”你的“心”,每次都能从根本上将问题解决了。
OK,你像CIA似的分析了你的境(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两种局),然后就要向FBI一样的实施你的方案了,就这样,简单吧!是的,不简单,但是你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吗?没有,那么既然这是唯一的解,那么就这么去做吧,这也是个逐渐提升的过程,慢慢你就训练出来你“转”“心”的能力了。瞧,“境随心转”是一把解决问题的碧血剑,需要你具备一种不把自己当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