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阅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前五章。通过这一周的阅读,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不要试图控制别人的生活。
在前五章的阅读中,我很不喜欢河鼠和獾这两个角色。
虽然两个角色的性格差异很大,但他们身上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总想控制别人的生活。
河鼠给鼹鼠提供了很多帮助,一次次把鼹鼠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但是,鼹鼠对他的感情很复杂。
鼹鼠感激河鼠对自己的帮助,又觉得自己活在河鼠的影子里。因为不管他做什么,河鼠都不放心,都要检查,都要纠正,这让鼹鼠充满了挫败感。
他宁愿河鼠不要这样,宁愿自己去尝试,哪怕犯错都没有关系。
而獾的控制更加强势,他总是一副领袖的做派,要求伙伴们按照他的标准来。
在帮助蛤蟆夺回蛤蟆庄园时,他的领袖气质是胜利的关键,在劝说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这件事上,他的强势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这不妨碍我讨厌他。
因为他的控制欲太强了。在他的眼里,所有与他的标准不一致的,都是错的,都应该被批判。他把蛤蟆的特立独行批评得一无是处。
所以,鼹鼠畏惧他,蛤蟆也不喜欢他。
这两个人给我的启发是,不要试图控制别人的生活,不管是朋友还是亲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没有必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内驱力永远是最重要的。
在蛤蟆第一次看心理医生时,他告诉苍鹭,是因为朋友们觉得他应该看心理医生。那时候,他满怀沮丧,毫无热情,对一切都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这是因为,去看心理医生,并不是他自己的决定。他那样做,只是为了取悦朋友们。
但是后来,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他逐渐想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想要改变现状。正是这种转变,让他越来越主动,也表现的越来越好。
这就是内驱力的作用了。只有发自内心的想要做好一件事时,我们才有努力的热情。
迫于外力的勤奋,则往往带着不甘心的作秀意味。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性格。
在一次次咨询中,我们发现,蛤蟆的童年经历,跟他的性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强势威严的父亲,习惯服从的母亲,让蛤蟆习惯了顺从:乖巧,讨好,恭维,道歉,他习惯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免于被父母责备。
而这种性格,让他在成年后,面对朋友也采取同样的方式。
而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同样的问题:我们总是会在不知不觉间,用小时候对待父母的方式,对待朋友和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