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陈忻博士在美国写的,她是发展心里学的博士,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文章的内容大部分是与读者在论坛里交流时产生,很有针对性的解决了“新手父母”们的种种困惑。
当时买这本书就是因为好多人推荐,读过之后最直接的收获就是能省下好几万的早教钱,怎么省呢?就是把孩子扔到早教机构让她自己去玩换做我好好看书学习,在依依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关怀与帮助。
这也算是一种知识变现吧。
合上这本书,心里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
1、要给予孩子爱和温暖的家。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2、不能太过敏感,按照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对她进行教育和疏导。
3、要时刻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她做了错事,要换位思考是不是大脑逻辑性还不够健全,还是因为小能力不够,而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她取得了成绩,一定要表扬,但表扬要重在夸赞她为取得成绩而付出的努力,也就是重过程而轻结果。
4、养孩子是一个非常费精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会持续好多年。但是这些精力花费给孩子,很值。
看情绪疏导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里的五个情绪小人。刚看电影时觉得脑子里只有乐乐就行了,每天开开心心的多好,干嘛还要有厌厌、怕怕、怒怒,特别是忧忧,整天愁眉苦脸的。但是随着莱利的长大,许多情绪发挥了他们独有的作用:厌厌和怕怕让莱利规避风险,怒怒可以发挥更大的潜能,而忧忧却能在失败时派遣一下失落、内疚的情绪,让这些消极的情绪自然流露出去,才能更好的成长。
存在即是合理,每种情绪都有其独特作用。儿童每个成长阶段也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我们需要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式给予爱和关怀。
养育有无数种选择,无数种方式的目标都是为了把孩子养好。这个“好”代表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健全的人格。我希望依依将来能够拥有良好的品性:诚信、友善、果敢、坚毅、宽容、质朴,热爱学习、积极向上,不一定非要成为国之栋梁,但至少要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想要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她爹就要努力做成什么样的人。我可不想在将来我一脸无奈的对着孩子说:你爹没本事,这辈子是不中了,爹以后全靠你啦~~~
今天是母亲节,在依依出生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三十年前母亲对我养育的不易。养儿方知父母恩,我的老妈,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