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本提到近代外国文学选了两位作者,一位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另一位是法国的巴尔扎克。谈到他们的代表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巴尔扎克就是他的《人间喜剧》。这些作品我读的不多,对复活有印象,还有葛朗台。不是我懒惰,而是对于上流社会啊交际啊的陌生让我望而却步,这应该和年龄、阅历知识储备有关。
我拥有一本托尔斯泰的《童年》,觉得写的非常有趣。开篇就是一个小孩子对家庭教师的反感又无可奈何的心理描写,不拖沓。虽然我恐惧长长的人名,但还是被情节吸引了。而其他的俄国作家读过的并不多,有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读了印象也很深;再有就是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以及《母亲》。去年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厚厚的一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读了一些,觉得写的非常有意思,但是还是对长长的人名有时会记不住,读的时候会浮想联翩,要重新翻回来再读一遍。
我在听小说或者听些作品的时候,也难免会陷入很长的思绪里,就像学习时的溜号一样,听着听着就不知道想什么了,然后再重新倒回去,再听一遍。为了更好的能够听一些作品,我会把有的文章设为循环播放,就像在听一首歌一样,让他播放几遍甚至几十遍,然后就烂熟于心了。听刘心武的《抱草筐的孩子》,我就连续听了几遍,然后从中受益很多。还有听席慕容的文章也是循环播放,终于看到作者的用心,看到她最后的主旨的提出是那样的自然,也看到他们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生的感悟。这是一篇散文最可贵的地方。
还有一些外国作品像《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都是我多年之前读过的,但是读起来总觉得要跳过开头的一二章,从十几页二十几页开读,然后才进入情节。这次读《战争与和平》没有那样厚的皮儿,从第一页开始就进入人物的出场,人物的对话展现人物各自不同的面貌,也展现人物的社交伎俩,我喜欢上了这本书,甚至后悔为什么多年前没有早早读到。但是又一想,也许之前读还是读不进去的。
像《红楼梦》,我是在中年之后才拿的起来,而且现在作为经常要复习的一本书,因为从中看到了人情世故,那些我比较讨厌的东西,现在再读起来,觉得人性的弱点是古今都有的,就没有了年代的隔离感,然而,其他三大名著像《西游记》,我读着读着就想到了电视剧,还是觉得电视剧里面更精彩,《水浒传》也不愿意看那些打打杀杀的情节,而《三国演义》,我对于之前王莽时期的政治不是很关心,还是愿意看刘关张他们的情节。
读什么书,应该是靠缘分的,现在的书籍是海量的,而且由于手机中读书软件的增多,可以随手就能找到一本,所以读起来是很方便的。虽然在手机上读小说会很累眼睛,但是由于拿取的方便,还是会习惯的从手机上来寻找自己的目标。
一段时间我很喜欢人物传记,从旧书摊上淘到了两本艾森豪尔传记和巴顿传记,写得朴实生动,觉得对做人做事有了新的感悟。还有《曾国藩》传,很长,是听听读读完成的,对勤奋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