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茅盾文学奖揭晓以后,新疆作家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本巴》获奖。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引用了江格尔史诗中的一段内容。这让我想到雪漠老师写的史诗《娑萨朗》。雪师有太多这样优秀的作品,真期待雪漠老师的作品也能获奖。但我也明白,是否获得茅盾文学奖,并不是衡量作家的文学及文化是否处于最高境界的唯一标准。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这个奖项。雪漠老师开玩笑说,自己的作品不适合去参选茅盾文学奖。从内心来说,期待雪师的作品能够入选,这样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读者能有机会了解和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但细想,作者的定位及坐标是不一样的。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一定是能够引起一个时代的共鸣,符合一个时代主旋律或潮流的,或者说是能够引起更多读者同频共振的,能引起共鸣的一定是大众化的。
雪漠老师的作品励志于能够走入历史,走向世界。他的着眼点是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这样的作品,它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如同被众人所周知的道理不是真正的真理一样,作品由于定位、风格及境界等等,决定了作品的读者群及范筹,所以,这样的作品有时候注定是属于小众的。
雪漠老师作品,现在已经在海内外发出了中国声音,在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发行的现象级作家。
这些都足以让所有雪漠老师的读者引以为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