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小受包公故事、戏曲的熏陶,对包公其人,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认识都是肤浅的。一直到多年后,有机会到“吴楚要冲、包公故里”的合肥、肥东,寻访包公故里,拜谒包公祠、墓,阅读更多的资料,才将心目中的包公和史籍中的包公合而为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包公(999―1062年),名拯,字希仁,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包公可谓自古至今知名度最大的清官。

        包之一姓,来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为申包胥之后。伍子胥父兄遭楚王杀害,含恨离开故国,好朋友申包胥与其惜别。伍子胥誓曰:“父母之仇不与戴天履地,兄弟之仇不与同域接壤。我将亡楚!”申包胥则对好友说:“你能亡之,我就能兴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吴国的军队一连打了五个胜仗,长驱进入楚之郢都,楚昭王出逃。伍子胥找寻不到楚王,便掘了已故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申包胥到秦国乞求救兵,在秦庭外失声痛哭七天七夜,最后,秦哀公被感动了,说:“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遂发兵五百乘救楚,前505 年,秦楚联军打败吴国。

        当初,申包胥没有责备伍子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自己的“义”(孝),既是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认同,也是对伍子胥能力的认同,更是对伍子胥的勉励。这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这是社会道德允许的。但申包胥没有因为与伍子胥友情之深而忘记对国家的忠诚,他勇于肩负报效祖国的使命。

        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为姓,就有了“包”姓。根据基因说,有的家族的性格是会遗传很多代的。估计,包公的性格,就有其远祖的某些特征。

        包公之父名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上,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干部,刑部侍郎则大致与现在的司法部副部长相当。所以,包公是典型的“官二代”,出仕的机会可谓多矣,但他这个“官二代”,不慕乌纱,不事奢华,不讲究“出有车,食有鱼”的排场,性直敦厚,以孝闻名。中进士之后,他接二连三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都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在封建时代,独子是不能离开年老的父母随便外出的,做官也不行。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是也。一直到几年后父母相继逝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而大凡清官,往往都是孝子。包公之所以能成长为一代清官,显然与其“孝”分不开。一般的人说到包公,就是什么“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殊不知,没有了“孝”作基础,转战官场,难免被贪贿之“淤泥”所污。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

        虽然《宋史》对包公的记载并不多,但品读正史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包公的才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包公曾任监察御史,他曾建言:“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丹。而契丹所建立的“辽”,开国比宋还早差不多半个世纪,“颇有窥中国之志”,后成为大宋北方强有力的对手。宋辽几次大战,大宋都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一次,包公奉命出使契丹,契丹让典客(相当于礼宾司的人员)对包公说:“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意思是你们大宋的雄州(今河北保定雄县)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公回答:“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意思是(你们大辽)涿州(今北京西南)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再开便门呢?包公就是这样,出使敌国,折冲樽俎,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包公后来担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成为掌管军事事务的中央级别的官员。

        其次,他是个执法严峻的人。

        包公知开封府时,执法不避权贵,当时民间有谚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谓打不通关系的,只有两个人,一是阴间的阎罗王,一是开封的“包待制”。真是一丈高的石碑,不如万丈高的口碑。而执法严峻,执法者自身须过得硬。不然,己之不正,焉能正人?包公知端州,不久又迁殿中丞。端州土产端砚,每年要进贡朝廷,从前的地方官往往因此而擅自增加数量,然后将进贡之外的端砚,用来贿赂当道的权贵。包公到任后,仅取进贡的数目,不另外增加。离职的时候,没有带走一方端砚。在开封府任上,包公一改旧制,大开官衙正门,让前来诉讼的百姓直接进去,陈述案情。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惠民河,导致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等非法建筑全部毁掉,在很短的时间里从根本上消除了这一水灾隐患。包公还专门去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食盐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既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又让商人和百姓得利。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张方平为三司使,因买豪民产业,包公上疏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的时候,包公积极改革弊端,“民得无扰”。他还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当机立断,下令立即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同时飞报朝廷,说明原因。看来,传统戏剧《陈州放粮》,并非凭空想象。

        这些,有的是清正自守,有的是信访亲民,有的是弹劾大臣,有的是惠民不扰。因为其清、其廉、其正、其能,所以《宋史》谓之“吏不敢欺”,受到百姓的欢迎。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

        包公去世后,宋仁宗谥曰“孝肃”,亲率百官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到合肥,将包公安葬在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包公家乡合肥立祠四时祭祀,名曰“包孝肃公祠”。

        包公祠坐落在包河公园内。大门有对联一副:“中贤将相;道德名家。”进门为一个小院,约四百平方米;中间一栋堂屋,塑包公坐像一尊,高约八尺,古铜色,颦眉远视,长须拂于胸前,显得十分威严。中堂一副楹联,黑底绿字,非常醒目:“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上联说包公铁面无私,其心如冰,不染尘垢,所以风采可昭日月;下联说他高风亮节,为官清廉,故尔事迹妇孺皆知。此联恰当地概括了包公的历史功绩与人民热爱、怀念包公之情。另外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让戏剧中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包公,充满了一种亲民的慈祥。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光绪28年(1902年)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撰写的一篇《香花墩井亭记》,曰:“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开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是说也,余窃疑。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现在合肥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

        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瞩目的刻石,此乃1973年4月从合肥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性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

        祠堂有正殿三间,左边一间,摆三口锃亮的铡刀,皆长五六尺。据一些笔记小说和民间传说,右边的叫“龙头铡”,专铡王公贵族犯死罪者;中间的叫“虎头铡”,专铡文武百官犯死罪者;左边的叫“狗头铡”,专铡平民百姓犯死罪者。真是等级森严。我不知道北宋时是否时兴以铡刀来处人死刑,但我们从小经《包公案》之类的小说和《铡美案》之类戏剧反复渲染,而今目睹实物,确有不寒而栗之感。我想,如果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一些官员(特别是一把手)来此参观,估计会对他们的为官、从政,起到警戒的作用。

        在放置铡刀的旁边屋内,壁上嵌有包公手书之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在这首诗中,包公表明自己将一生追求清心寡欲,廉洁奉公,担当道义,成为栋梁。有资料说,这是包公初登仕途之作,也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首诗。包公做官数十年,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初衷不改,真正实践了自己“毋贻来者羞”的誓言,赢得后世永远的景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

        包公名气很大,在世时其声名已到了塞外。《甲申杂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神宗非常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

        包公逝世前,留下遗训一则,刻于一块高八尺的石碑之上:“后世子孙任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古来所谓家训者,数不胜数,可是能与包公这则家训媲美的,可谓少之又少。因为,包公不仅自己一生正直、清廉,还要求后世子孙不做贪官污吏;如有不从,则不准葬入包氏祖坟,不承认其包氏后裔的身份。我想,无论哪朝哪代,从统治者到老百姓,没有谁不痛恨贪官污吏的。包公如此要求子孙,无论于国于家,都值得大力提倡。包公此举,足为当今溺爱孩子者鉴。

        包公祠的面积并不大,白壁黑瓦,如包公之为人,黑白分明;整座祠堂恰似一庄严古刹。游人们三三两两,络绎不绝;抚今思昔,缅怀这清正廉明、风范长存的一代名臣“包青天”。

        也许,漫漫长夜,“青天”太少,“青天”难觅,人们才对几百年出一个的“包青天”如此的怀念?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