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并且找到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它的名字是《凡卡》。当我开始读文章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篇文章实在是太熟悉了,特别是凡卡的爷爷,那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康斯坦丁·马卡雷奇,我记得上学时学得是康斯坦丁·马卡里奇。于是,赶紧查资料,原来真是学过的文章。
现在科技进步,想查找点什么都很容易。过去我们是不行的,想知道点什么,全是“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去问。记得那时候我曾经有一些疑问,就是小凡卡才九岁,他怎么可能会写信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问语文老师,当着一个大办公室所有的老师,我也是有臭显摆的意思,问完了问题,等着老师告诉我。办公室里一片沉静。最后我的语文老师说,外国人和咱们中国人不一样,也许凡卡不是九岁。那时候我也相信了老师,不相信老师我又能相信谁呢?
这次重读《万卡》,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都被我整明白了。原来俄国人学的是类似我们汉语拼音,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让他用汉字写文章一定很困难,但是,如果连汉字带拼音来写,估计就可以写出来了。所以,九岁的凡卡,完全有能力写信。
还有就是英文翻译和俄文翻译,然后是以五十年代为分界,所以就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名字。这些专业从事翻译工作的肯定知道。我说题目《万卡》很陌生,内容却十分熟悉。原来他就是我们课本里的《凡卡》。
前两天和信念还探讨过这个问题,她写了一篇有关《悲惨世界》的文章,里面的人名我看着有些陌生,找来自己的《悲惨世界》,看到主人公叫冉·阿让,可有的版本却不是这样。后来又查了查,英文翻译里人名和地名我国是有标准的,但粤语可能不一样。
不去管名字了,小说这篇文章,的确是过去特别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类似我们小的时候学习的很多课文,都是抨击剥削阶级,对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人民的同情。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教孩子们写读后感。一个孩子写了小米粥,里面还说天天喝香甜的小米粥。我问他,你真的喝过小米粥吗?假如天天让你喝小米粥你能喝下去吗?现在的孩子,每天饭里没有肉都不行,怎么会天天喝小米粥呢?十几岁的孩子,有的不会系鞋带,还有不会洗脸的,生活能力很是让我担忧。
时代不同了,读书也得换换了,以后我也不读这些书了,换点现代的,叫什么畅销书。但写作方法还是可以学的,太久远的写作方法肯定不能学习了,但是太超前的我内心有些抵触,也不想学习。该怎么选择呢?先看看现在的人们都在读什么书,然后自己有选择的去找。
《万卡》实在是太熟悉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小万卡的信最终也没有寄出去,因为他的地址没有写好,他还得在那里受苦受难。小小年纪,真是不容易。就是这些了,说得太干脆,就没有了读后感,剩下的就是胡言乱语了。看来还是得读国学经典,特别是《道德经》,肯定不会有差异的。国外名著就是有一些问题,不是时间跨度太大,就是里面有意识形态的东西。
这一套国外名著有四十本,没有读几本就这样结束了。明天找出来四大名著,一点一点地写,争取写出花花来。这国外名著真是让我太失望了。还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好,最起码不过时。
故事继续写吧,不行就写稍微短一些的故事,曾经看过《阿凡提的故事》,那故事才叫短呢,是专门给小学生读的,我读合适吗?这真是,长的不行短的不行,国外的不行,是自己写不出来吧?那就是赖卫生间不好了。